个人档案:
郭念琦,女,中共党员,1993年1 月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吉林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2011级本科生,吉林大学2015届优秀毕业生。
获奖感言:
我的2011到2015,考高分、拿金奖、做公益、搞创业,规划中的和不敢想的,一样也没有落下。此种欢辛悲喜按下不表,成就了我的故事的,是勇气和执着,是团队的精诚团结和师长的爱惜扶持,更是母校所给予的自由和包容。是谓无限风光在险峰,愿我吉大学子皆能不懈攀登!
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对郭念琦而言,就是八个字:保持自信、不忘初心。自信能帮助你直面困难,提供动力,初心会提醒你戒骄戒躁,保持清醒。青春本是一张白纸,岁月为它留痕。勾勒,描绘,泼墨,每个人的心中,都装着不同的笔法,因此每个人的青春,都会有各自的绚丽。
牵手公益:梦想是灯,为爱“吉禾”
在周末的吉大校园里,这种场景也许你并不陌生:一群穿着校服的中小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参观校园,走进课堂,亲身体验大学生活。没错,这就是被中央电视台、吉林日报、新华网等多家国内知名媒体报道的吉禾“周末圆梦大学”计划。谈起“周末圆梦大学”,郭念琦如数家珍。“这个应该算得上是我最擅长的话题,次数多得我也记不清了。”她笑称,“但是,我之所以坚持一遍遍地向大家介绍它,是因为这是我真心实意想要做好的事,是有意义的事儿。”
“周末圆梦大学”作为一个公益项目,由吉林大学吉禾志愿者协会发起,利用周末的时间把农民工子女接到大学校园里来,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用真实的大学体验鼓励他们树立理想并且为之奋斗。截至2014年12月,该项目已经顺利进行了26期。郭念琦还特别回忆起2013年5月的一件事。那时“周末圆梦大学”项目启动没多久,活动体验者之一长春市腰十小学就专门打来感谢电话,希望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因为参加完“周末圆梦大学”的高年级孩子在回校后精神状态焕然一新,在师资和硬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整个班级的成绩显著提高。作为一个因爱集合的学生组织,每一句肯定都是对成员们最好的鼓励。“为爱携手,助跑成长”、“树立理想,扬帆远航”……一期期充满创意与心意的主题背后都离不开吉禾团队的坚持与努力,2000余名孩子借助这个平台提前过了一把“大学瘾”。
从始创团队的十几人,到现在的核心团队三十余人,登记志愿者400余人,吉禾的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与成就一起增长的还有责任”郭念琦坦言道。大学生志愿者、大学资源管理者、农民工子弟学校、相关政府单位、企业等,每一关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作为一个公益类学生组织,吉禾也和大多数社团一样面临难以持久的困境。“周末圆梦大学”在2012年末由电子学院的研究生夏洪运师兄发起,到郭念琦这里已经是第二代人。“当我们毕业离开,‘周末圆梦大学’该以何种形式继续存在?”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成员们心头。公益组织面临的很大问题,就是资源。吉禾最初发起活动时,靠的是团队自筹资金,相应活动就简陋些,每个孩子平均三十元左右。后期团队靠的是学校团委的支持和帮扶,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团队的发展需求。为了让“周末圆梦大学”这个项目能够传承下去,郭念琦组建起了吉禾的“社会化创业”团队。
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以往积累的竞赛经验,郭念琦和团队伙伴们在学校团委和学院老师的指导和建议下,经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和讨论修改,最终确定了双版本的商业模式。即在原有公益项目的基础上,同步开拓出面向普通青少年的收费版本,用这部分的盈利同步补贴公益活动。商业版本开放政府购买,设置专门的理事会进行监督。这样一来,公益部分的运作有了资金支持,商业版的加入更加丰富了“周末圆梦大学”的形式。2014年6月,周末圆梦大学迎来了改革后的商业版首批学员;;来自吉林大学附属中学的同学们,新模式取得了热烈反响。截至2015年初,社会化创业的改革为吉禾争取到了吉林省妇联每年三十万元的政府购买协议,企业十五万元的专项支持资金。首期社会化创业的收入也达到五万元。吉大的学生真正把一项纸面上的研究成果变成了真刀实枪的商业实战,这在高校公益组织还是第一次。郭念琦还介绍道,吉禾团队已经于2014年4月份正式向吉林省民政厅提交注册成为社会团体的申请,吉禾因爱集合,为爱传承。
书写青春:自信为墨,青春做笔
郭念琦是个地道的青岛人,作为海边长大的孩子,她的性格也如大海一般包容、开放。除了学习,游泳、跑步、桌游、竹笛也都是她的兴趣所在。郭念琦有一个特别喜欢的作家;;汪曾祺老先生,“他的文章有很多大白话,短平快,但特别接地气。有写文作画的自然闲适,有江南的软云细柳,有老北京的戏骨奇人,有中国人依赖的饮食和信念,他让我对世界充满信心。”
带着这份信心,来到大学后,崭新的环境让郭念琦跃跃欲试,勇敢去尝试了更多的可能。学生工作上,她曾任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学生会主席、辅导员助理、吉林大学朋辈心理辅导员、吉林大学教务处教学协理员、吉林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市场科助理、管理学院091108班班长等职务,负责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双清论坛”、吉林大学创新与创业国际会议等多项大型晚会、学术会议的会务工作。学习上,多次获得吉林大学一等奖学金、宝钢奖学金、东荣奖学金等奖励,获得长春市优秀团员、吉林大学十佳大学生、吉林大学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等13项校级以上荣誉。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高分通过,辅修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德语双学士学位,达到四级水平。创新创业方面更是取得瞩目成绩,不论是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还是2014“创青春”吉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郭念琦的获奖作品均为金奖最高分。她主导了国家级资助的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担纲“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以唯一本科生身份参与完成了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014年于郭念琦而言是辛苦播种,取得丰收的一年。当2014“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正式征集优秀项目时,她和她的创业团队开始了长达半年的准备工作,此举是为了带着他们的心血“周末圆梦大学”社会化创业项目冲击全国金奖。当初创业时为了做出尽可能完美的商业计划书,讨论、送审、修改,成稿陆续有十几个版本。郭念琦甚至有一段时间看见财务报表就眼睛疼。此次冲击金奖,郭念琦和她的伙伴们都是卯足了劲儿。“五一”小长假,暑假,“十一”黄金周,他们积极利用空闲时间和老师讨论,从成型到完善,从完善到追求完美。
几个月的辛苦让他们顺利拿下吉林省金奖挺进决赛。2014“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于10月31日至11月4日在武汉举行,为冲刺决赛,比赛期间郭念琦团队和指导老师曲然在宾馆的房间内通宵一遍遍推演,逻辑不流畅就全部推翻重来,每个人都熬红了眼。决赛现场,“周末圆梦大学”的社会化创业以扎实的基础、创新的思维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以小组最高分斩获国家级金奖。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还认真听取了团队的汇报并给予高度评价。
“我们收获了很多荣誉,但是其中的艰辛,经历过的人才会知道。要做成一件事,不容易,要做好一件事,更是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浇灌。”
不止于行:人比山高,脚比路长
郭念琦说,从小到大对她影响最深的人是姥爷。在她心中,姥爷是个“举手投足里都是故事”的人。例如在她的记忆里,姥爷爱吃葱姜蒜,竹子编的扁笸箩每顿饭一笸箩,还都吃得津津有味,可他明明失去味觉几十年了!再比如姥爷离休后的兴趣爱好是种菜,种的菜四处送人,送不完就戴个破帽子蹲在市场卖,可那时他的津贴已经相当可观啦!姥爷为人和善,当兵时帮战友,当厂长时接济工人,可是该倔时比谁都倔,该吵吵时比谁声儿都大。她没拿过姥爷当偶像,却在他身上知道了这个世上有人能一生都怀揣坚定的信仰,知道了要善待他人,能帮一把就帮一把。“我总觉得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久远的,也许它不是很鲜明,但是秉性、为人处世上都会留下痕迹,就像我的家乡青岛的云和水一样,水流云在,不会消失。”
也许是因为姥爷的影响,郭念琦对公益事业十分上心。她是中国三星级志愿者,她的“周末圆梦大学”使两千多名青少年受惠。她还是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的义务讲解员,服务时长超过100个小时,多次参与到“国际博物馆之夜”、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中进行服务。她也是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的讲解员,以过硬的职务素质和妙趣横生的讲解为观众拓展全新视野。
2012年的暑假,郭念琦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十八里堡乡十八里铺中心中学支教,担任英语、生物、音乐、美术、体育老师同时兼职班主任。当地的条件十分艰苦,严重缺水,每天吃的都是豆芽辣子的面条,支教队几乎全队都生过病。甘肃昼夜温差大,八月份的晚上都能冻得抽筋。但是那里的孩子都特别可爱,每天都能看到他们在满山的豆角地、土豆地里蹦蹦跳跳。学校的位置很偏僻,在山里头。尽管如此,每天早晨天蒙蒙亮的时候,整个小操场上满是背书的孩子。支教队每个周末都会爬山头家访,给孩子们建立档案。山路崎岖难走,爬山头的时候最辛苦,家访一共二十分钟,可光爬山就得好几个小时。郭念琦从甘肃带回家的每双鞋上都布满了洗都洗不干净的泥土。“我们有一个小班长,初二的,特别懂事特别听话,他的爸爸妈妈都外出务工了,他就和奶奶住在山上。”一说起她的学生们,郭念琦就会滔滔不绝“还有一个小姑娘啊,有挺严重的先天性疾病,后来又出了车祸,导致整个身体都是弯曲的,像老太太那样。这个小姑娘又瘦又小,常年背着一个塑料壳子,身上的伤口冬天不愈合,夏天的时候会溃烂。饶是支教队里学医的同学见多识广,他都偷偷抹眼泪。”
在支教期间,他们给1/3的孩子都建了档案并且带了回来。返回学校后支教队联合长春市中华义工与甘肃雁归社组织了两次募捐,并将所得物资23麻袋悉数寄回了甘肃。“我们从未忘记甘肃”。接下来的这几年,,她仍与孩子们保持着联系,鼓励他们走出山区,迎接更大的世界。像十八里铺乡一样贫困的地方肯定是普遍存在的,郭念琦清楚地明白一个支教队改变不了什么。“我试着努力做一个喇叭,把外面的东西带进去,把里面的消息传出来。虽然杯水车薪,但是涓滴溪流总有汇集成海的一天,就像我挺喜欢的那句话;;日拱一卒,总能期待功不唐捐。”
2014年9月,郭念琦放弃中科院推免和创新保研,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团中央直属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她将代表吉林大学赴祖国边疆服务一年。
她说,我有过许多很棒的经历,去过很多精彩的地方,但是却永远不能忘记甘肃;
她说,亲身的经历不同于电视报道,亲历一线不同于捐款捐物,研究生支教团是我不想错过的机会;
她说,我从不觉得自己选择支教是一个多么让人钦佩的决定,只是一个我想要的同时也适合我的选择。
她说,越比较越发觉我的幸运,大学四年得到了太多,付出的,似乎还不够。
一年的志愿服务结束后,郭念琦将继续回到吉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于她而言,千里之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