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十佳大学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风采 > 十佳大学生 > 2023年度十佳大学生 > 正文

人工智能学院 张鉴坤
发布日期:2025-03-24

筑梦方案  智领未来

——记吉林大学2023年度十佳大学生

人工智能学院2020级本科生  张鉴坤

小档案

张鉴坤,男,满族,河北承德人,中共党员,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专业2020级本科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吉林银行奖学金、优衣库奖学金、石药集团成长助推基金等十二项奖学金,获吉林省优秀大学生、长春市“高校文明杯”百优大学生、吉林大学十佳大学生、吉林大学国家奖学金励学标兵等十六项荣誉奖励。将于吉林大学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攻读人工智能博士学位,师从科研院院长常毅教授。

获奖感言

非常荣幸能够获得吉林大学“十佳大学生”这份殊荣,是母校对我千百日夜的精心栽培,是师长对我和蔼细心的谆谆教诲,是同学共同奋斗的点滴陪伴,更是家人对我二十年如一日的支持和守护,让我越来越接近梦想中的自己。这是我大学四年奋力拼搏的注脚,是我大学生活的耀眼路标,更是我未来前进路上的动力源泉。一日归属吉大,一生念念不忘!我将把“扎实治学,奉献一生”的王湘浩精神融入我的精神血脉,深耕于大模型的安全性和可信性的研究,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继续书写属于吉大人的篇章。

人生信条

扎实治学,奉献一生


是AlphaGo的神奇点燃了他对人工智能的热情,是祖国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视坚定了他学习人工智能的信念,对新事物无比的好奇心和对新领域浓厚的探索欲,让张鉴坤与人工智能结下了不解之缘。勇于开拓的精神,让他坚定地选择了人工智能专业,成为了吉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第一届本科生。他不怕未知的道路,坚韧不拔的信念支持他在其中探索、开拓;他不惧专业的困难,汗水和努力见证了四年的成长和收获。他不但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更在老一辈的“北上精神”中求索,在一代代吉大人的鼓舞下,他也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张鉴坤用坚持和刻苦向着理想不断前行,书写了耀眼夺目的青春篇章。

勇立潮头 学风建设领航人

吉林大学是全国首批获得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建设资格的院校,作为人工智能学院的首届本科生,张鉴坤没有任何学长学姐的经验可以参考,甚至很难找到适合本科生的自学资料。但是他坚信:只要掌握好学习方法并付出努力,一定可以学好每一门课程。在他刚收到吉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便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开始规划起了大学的生活。他向计算机学院和软件学院的师兄师姐虚心请教,提前适应大学的节奏,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利用开学前的休息时间,主动自学微积分和C语言两门课程,为人工智能的专业课打好基础;他还阅读了学院发放的人工智能入门读物,搭建了属于他的第一个人工智能环境。就这样,他开启了一段充实的大学生活。

一个人埋头苦学并不难,难的是带动他人共同进步,形成踏实刻苦的学习风气。一开始,是他一个人利用军训的短暂休息时间,顶着炎炎烈日,背诵着一个个英语单词。慢慢地,他和他的舍友利用晚上的闲暇时间畅想未来,立下了共同进步、度过充实大学生活的誓言,他们结伴而行,只要一有空,就会泡在图书馆。再后来,这种学习的热情在整个专业蔓延,总能看到他和同学讨论问题的身影。首届本科生就这样扣好了大学的第一粒扣子,踏实刻苦的学习风气蔚然成风,并自然地延续下去,在一场场的专业经验分享会中,在一次次的一对一帮带下,在一天天潜移默化的影响里,传递给了师弟师妹。

作为学院的“大师兄”,他扛起团学建设大旗,担任人工智能学院学生会第一届执行主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建团学组织。在入学前,他便主动团结同学,建立联系,入学后,协助老师和班干部组织各种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大三学年,他和班干部一起,在老师的帮助下,筹建了人工智能学院的首届学生会。举办了独具特色的科普宣传、提升凝聚力的心理辅导、丰富多彩的才艺大赛、满足同学需求的“知心智言”等二十余项活动。

在四年的努力耕耘下,张鉴坤同学始终保持专业成绩排名第一,他平均成绩95分,学分绩点3.98,推免绩点4.03,所修读的课程中有65门课程满绩。在学科竞赛上,他多次给学弟学妹们分享竞赛经验,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三等奖、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三等奖等四项国家级奖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五项省部级奖项。在校期间,他荣获国家奖学金、吉林银行奖学金、优衣库奖学金、石药集团成长助推基金等十二项奖学金;荣获吉林省优秀大学生、长春市“高校文明杯”百优大学生、吉林大学十佳大学生、吉林大学国家奖学金励学标兵等十六项荣誉奖励。

砥砺深耕 学院教改助力者

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人工智能具有很高的难度。一方面,人工智能是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工程原理、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具有极高的广度;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具有较高的深度。很多重要的人工智能技术都有较多的前置知识,甚至是硕士生或博士生所要求的内容。国内外对本科生的培养还处于试行阶段,没有成熟的经验,培养方案自然不会完全适应同学的学习情况。

张鉴坤同学不但努力克服这些困难,更是在自己学好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帮助每一位人工智能专业的同学学好这一新兴学科。他将帮助同学视为自己的责任,始终践行。他积极和老师沟通,及时反馈困难之处,使课程更加适合本科生;在修读较为困难、存在很多前置知识的课程时,他会主动提前预习,自学相应的知识。在每门课程即将结束时,他还会主动梳理课程体系框架和知识结构,将梳理好的内容和笔记分享给同学,并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既提升了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还帮助了同学复习难度较大的课程。学完课程后,他将与课程有关的各种资料和笔记进行归档,并将每一门课程的学习经验都分享给学弟学妹。他还收集同学们对于每一个课程的感受和意见,进行汇总,及时向学院反馈。

在学院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人工智能专业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和探索下,在他三年如一日的坚持和沉淀下,他在学完所有本科课程后,历时6个月,认真分析研究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培养方案,充分调研学生需求,紧密结合吉林大学实际情况,先后形成4版方案,3次向学院专题汇报,撰写超1万字的报告。每一版方案都充分吸收了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馈,更能满足实际的需求。他对最新教学方案的修订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让2022版培养方案的顺序更加合理,更利于本科生学习和接受,更适合吉林大学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提升同学们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反哺母校 潜心科研再出发

张鉴坤同学不但组织、参与各种学生活动,还积极投入到志愿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去。从鼎新图书馆、学院迎新志愿,到回母校进行招生宣传,都有他的身影。从进行京津冀一体化调研,到作为吉林大学代表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访学交流,他走出校园,走入社会,感受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他与不同的文化交流、碰撞,吸收先进经验。在大二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长春,他冲锋在前,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防疫志愿者的队伍,和班长一起成为中心校区文苑1公寓的楼层负责人。在封寝的51个日夜,他组织协调志愿者完成各类物资的运送流转,帮助同学们解决生活上的各种困难,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减轻同学们心理上的压力。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他还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编写了自动统计信息的程序,减少了大量的重复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在这些志愿和实践中,一次次的疲惫劳累没有击倒他,反而坚定了他服务同学、建设学校、奉献社会的信念。

唯有实践出真知。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他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工智能专业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能与社会中各行各业融合,为行业赋能,能进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服务社会大众。他也投身科研,立志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第一次配置好人工智能的环境、跑通第一个完整的程序,到能够复现论文的实验并对SOTA模型进行改进;从阅读英文文献的磕磕绊绊到能够独立撰写英文论文;从多次尝试的失败到成功的喜悦,在李向涛教授的指导下,在日日夜夜的努力下,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张鉴坤同学逐渐提升了科研能力,也越发地爱上科研。

随着OpenAI发布ChatGPT 、Sora等模型,大模型的能力有了极高的提升,并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帮助人们处理各种问题,但也带来了安全性的担忧。他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汤继良教授的指导下,进行大语言模型安全性、可靠性的研究。对当前大模型的安全性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发表论文“Copyright Protection in Generative AI: A Technical Perspective”。他还研究了大语言模型的RAG框架的安全性,提出了对抗攻击方法,并提出可能的防御措施,提升了该框架的安全性,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撰写论文“The Good and the Bad: Exploring Privacy Issues in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投稿至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顶级会议ACL。

回顾四年,他难忘母校千百日夜的精心栽培,他难忘师长和蔼细心的谆谆教诲,他难忘同学共同奋斗的点滴陪伴,他难忘漫漫长夜的挑灯苦战。他也非常荣幸地获得了吉林大学2023年度“十佳大学生”。他坚定地选择留在吉林大学,跟随科研院院长常毅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深耕于大模型的安全性和可信性的研究,他始终铭记王湘浩先生“扎实治学,奉献一生”的精神,砥砺前行。

(记者 荀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