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不辍,“电”路远航
——记吉林大学2022年度十佳大学生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朴芷萱

小档案
朴芷萱,女,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9级本科生。她曾获国家奖学金、红旗奖学金等7项奖学金,获评吉林大学十佳大学生,作为负责人参与学科竞赛和科创实践共10项,获国家、省校等各级荣誉与奖项26项。曾任学院团委秘书长兼秘书部部长,评选吉林省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干部及校优秀团干部。
获奖感言
大家好,我是朴芷萱,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我想首先感谢学校对我的认可。四年来,是吉大为我提供了优良的师资,专攻学术的平台,以及开拓眼界的机会。
而能够拿到这个奖项,还离不开学院老师对我的鼓励、支持与帮扶,朋友对我的陪伴、关心与温暖,以及家人对我二十年如一日的支撑与信任。在他们的不断支持与警醒下,我才能越来越接近梦想中的自己。
努力是没有边界的,获奖是一个节点,更是一个起点。我不会沉溺于过去的历练与成就止步不前,我会感念这份肯定与荣誉,把它当作我本科四年漂亮的句号,行而不辍,去追求属于我这小小电子的无尽远方。
人生信条
天道酬勤,精益求精,只争朝夕。
祖辈、父辈在半导体、无线电技术上的学习钻研让朴芷萱与电子结下不解之缘。从幼年的耳濡目染,到初高中对电学的擅长,朴芷萱坚定地选择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之路多艰,她甘愿付出加倍的汗水与努力;电子之路漫漫,她决心尽韶华岁月求索。朴芷萱用坚持与刻苦向着理想不断前行,写就了最耀眼夺目的青春注脚。
理论实践齐头进
在一众专业中,电子的专业课是出了名的难学,挂科率也高得吓人。而朴芷萱则坚信:没有学不明白的专业课,只有投入不足的时间精力。她用课上认真听讲省去大部分课后的自学时间,而将省下来的时间大量地花在了复习巩固功课上。除了吃饭、睡觉,唯一可以遇见朴芷萱的地方便是她自习的教学楼。每晚照亮她回寝路的,是夜里十一点的皎皎月光。期末时,比起有些同学的慌乱无措,朴芷萱稳扎稳打,胸有成竹。“我会先全面地把这门课所有的知识点、作业题目都细细复习一遍,然后再筛选出最难懂复杂的部分反复温习。以高中应试教育的强度对待每门课的考试,并以大学拓展化的思维方式看待每个知识点,接受理解并巩固记住。”系统科学的复习方式,让她得以在每次考试中游刃有余、名列前茅。三年来,朴芷萱共有62门课程达到满绩,学分均绩3.93,学业成绩排名1/127,连续三年获国家奖学金。
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应用到实践中去,便是空洞而苍白的,朴芷萱深深懂得这一点。在课业学习之余,她积极投身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不拘所学,勇于进行跨领域的广泛尝试。于科研,因当时新冠疫情肆虐,朴芷萱突破专业界限,参与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结题一项省部级大创项目《基于增强型上转换荧光的新冠肺炎IgG/IgM抗体传感器的研究》,并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论文。同时她作为负责人的校级课题《基于Arduino的循迹电脑鼠的研究》也获得优秀结项。然而,这些科研成果的背后是数不清的困难与考验,经验的不足和知识的薄弱大大限制住了朴芷萱解决问题的思路,使研究困难重重。“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在生物柔性薄膜上增加什么物质可以进行病毒蛋白的检测,也不知道可以通过STM32自带的库函数对输入信号进行频域分析。”面对这些困难,朴芷萱迎难而上,查资料,啃文献,集思广益,补齐短板,最终取得颇具价值的学术成果。于竞赛,她攻坚克难,锐意创新。在高强度的比赛下,她与队友通宵轮流调试休息,用专业的技能与坚强的毅力,斩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省级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奖等诸多奖项。理论应用于现实结出的累累硕果让朴芷萱日益感受到信息处理与算法编程的魅力,为她硕士阶段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三年苦读,一朝开花结果。在保研夏令营中,朴芷萱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夯实的专业基础,得到了清华大学(深圳)、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重点院校的优秀营员资格,最终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深造,继续追寻自己的学术梦想。
乐于助人做榜样
独善其身并不难,难的是兼顾带动他人进步。作为院团委秘书长兼秘书部部长,朴芷萱本着为同学服务的初心,注重推动团学活动多样化,连续组织举办了“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五周年”系列活动、“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专题学习”团日活动等大小活动共计30余项,在丰富多彩中提升了同学们的思政素养,多次获评吉林省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看到师弟师妹们刚来吉大的青涩样子,我想起了2年前刚入学的迷茫的自己。好希望能用我入学至今的经历为他们做好高中-大学的衔接,帮他们排雷解疑”。担任2021级新生辅导员助理的朴芷萱,全心全意,尽职尽责,把档案收集整理和困惑解答排忧等工作做到了最好。在她的带领下,2021级11班传承薪火,人才济济,共有21人递交入党申请书,累计获得奖助学金4万余元,并有5人成为学生组织骨干。
同时,身为学习委员的朴芷萱总会在学期末分享自己的专业课笔记与复习资料,将20余门必修课上千页的笔记和学习方法传阅给广大同学。从学习方法到科研竞赛,她从来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
志愿活动全投入
除了学生活动,朴芷萱还积极投入到各种志愿活动中去。从鼎新图书馆、学院迎新志愿,到“招生宣传母校行”“清茶送温暖”,都有她的身影。身为学院社会实践队伍的负责人,朴芷萱注重实践活动形式的可行性与多样性,曾三次带队走出校园,用脚丈量国土,用心感受中国。她和队员们参与防疫志愿,考察小康国情,探访民生民意,调研红色历史,访谈党员老师,学习基层榜样。从白山黑水,到温润江南,她们的足迹覆盖十余个省市,累计上千小时,产出实践报告共计两万余字,获校级社会实践活动三等奖、调研报告二等奖。朴芷萱和她的队伍宛如璀璨星火,辉映照耀着祖国的壮阔山河。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日子里,学校和寝室不得不采取封闭措施。面对如此情形,朴芷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防疫志愿者的队伍,服务同学生活,筑牢安全防线。在封寝的51天里,她组织协调志愿者完成三餐、饮用水、试剂盒等各类物资的运送流转,和工作搭档多次改变志愿机制,以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她还要协调封闭环境下同学之间的矛盾。面对重重压力,朴芷萱自我奉献的精神未曾有丝毫动摇。“封寝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个对工作能力、管理方法的磨炼,更是对我抗压水平的考验。我明白只有这种时候才会真正考验到一个学生干部的决心,而我服务同学的心也终在一次次疲惫劳累再自我肯定后变得更加坚定不移。”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奋勇者胜。从专业学习的孜孜不倦,到科研竞赛的废寝忘食,再到志愿服务的尽心竭力,朴芷萱在不同身份角色的转换之间,彰显着独属于吉大学子的熠熠风采。角色会变,但坚持理想、追求卓越的初心难改。她说:“学无止境,只争朝夕,愿做一枚永远处于激发态的小小电子,向更高的能级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