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十佳班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风采 > 十佳班级 > 2021年度十佳班级 > 正文

考古学院2018级1班
发布日期:2025-04-02

最好的“器物组合”

——记吉林大学2021年度十佳班级

考古学院2018级1班

小档案

考古学院2018级1班来自祖国五湖四海的57名同学组成了2018级考古班这个大家庭。作为考古学院建院以来的首届本科生,1班同学朝夕求索,焚膏继晷,勤学不懈。班级中有31人平均绩点超过3.3,占班级总人数的54%,其中最高平均绩点超过3.9。累计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6人次,获得校学年奖学金、东荣奖学金、曾宪梓教育基金会第七期优秀大学生奖励计划等学校与社会各类奖项144人次。此外,班级4名同学积极参加青年文化书院、青马工程等人才培养计划研修深造;2名同学积极参与访问留学,远赴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学习交流,练就博古通今的真才实学,开拓横贯中西的国际视野。2018级考古班共有23人获得研究生推荐免试资格,占班级总人数的40%。其中,推免至北京大学2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1人,中国科学院大学2人,武汉大学1人,四川大学3人,本校14人。有意愿在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读研读博的同学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96%。

班长寄语

轻触指尖的泥土,探寻先人的足迹,我们是381821班,是吉大考古人。初出茅庐的我们从五湖四海汇聚而来,如同考古学研究的一件件器物,组合在了一起,成就了一段故事。大学四年的光影里,我们曾一起参加军训在操场上挥洒汗水,我们曾一起认真听讲在教室里奋笔疾书,我们曾一起田野实践在遗址上寻踪索迹,我们曾一起抗击疫情在宿舍里传递温情。青葱的岁月虽稍纵即逝,但我相信满天星斗的光辉,不会因分别而湮灭。

十佳班级的荣誉是属于大家的,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不器”,班级的同学们在这短暂的校园生活里,都曾书写属于自己的那份青春年少,在不同的领域展现个性与风采,点点滴滴却一同凝结成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希望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都能携着这份荣耀,秉持吉大“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而不断奋斗!

最后,请记住,我们是自豪的吉大考古人!


在考古学中,将在一定时期内某几种形制的器物由于经常共存而形成的稳定关系叫作“器物组合”,这种组合由一个一个形态各异的器物组成,每一个器物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故事。但是只有将他们组合在一起才是时代特征最为集中的反映。

“在我看来,班级里的同学就像一件件典型器物,虽然我们的‘形制’各不相同,但汇聚在一起就凝结成了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缺少了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完整体现我们班级的面貌。”班长田玉峰认真地描述着,“考古学是透物见人的学科,我们通过先民遗留的一个个实物来研究其背后浓缩的文化面貌与社会全景。”而2018级考古学院考古1班正是以形态各异的器物组成一个特殊的“器物组合”,他们以“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追求;他们笃行致远、用奋斗之笔书写考古人的青春人生;他们构成了整个2018级考古学院独有的特征和风貌。

君子不器,大道无方

“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在班级内展现了自己的风采,张扬了自己的个性。一如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每一位同学都有多方面的兴趣及擅长的领域,他们都是灵动的‘器物’。”班长田玉峰形容着,他既将考古班形容成“器物组合”,又坚定地认为同学们个性灵动,不仅仅是像器具一样仅仅有自己一方面的特征,而是有多方面的性格。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满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每一位考古1班同学正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光芒。每个人的特征和才华十分不同,就像是穿越时空隧道里洗刷历史记忆的一件件文物,有的照耀千古,有的响彻苍穹,有的记载了一川秋色。

曾鸣同学是励志图强的楷模。虽然在同学们面前低调谦虚,但不掩其芒。她在田野实习的时候严谨对待自己负责的区域,经常深究野外发掘时遇到的问题,并且会跟同学交流探讨,到最后在室内整理发掘材料。“发现快完不成的时候,她甚至熬了好几个通宵做完了全部工作。在做大创的时候也是,我们用显微镜观察遗址土壤中提取的孢粉,挺累眼睛的,我的话连续看半天就有些不行了,得休息一下再继续,她的话愣是没休息,从早到晚连续看,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天,甚至拖到寒假回家的火车票都没有了,把我们大创落下的进度给补了回来。”田玉峰佩服地说。

邵睦骞同学是工作认真负责的典范,一直担任班级学委,在院学生会中也担任过学术部部长。在职期间他组织了许多场讲座和分享会,为同学们争取各种学习资源,在班级里同学们对他的评价也是极佳。他平日里积极沟通老师和同学,使得双方的诉求都能及时传达。“他自身的功课也没有落下,每天都背着一个大书包,包里几乎全是专业书籍和学习用品,等待上课的时间里,他都是在拿着书苦读;在宿舍里也是,每次去串寝基本上都是在学习。”田玉峰回忆道。此外,邵睦骞还十分热爱足球,学院的足球队一直都有他的支持,他还在其中担任主力队员,可以说是学业和爱好两不误。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到狂沙始到金。”考古班同学不负韶华,砥砺奋进,泛舟学海,攀岩书山。他们以热爱作纸,以奋斗为笔,真正做到了学有所成,业有所精。

知行合一,行中有知

知行相须,知先行重。考古班同学深知“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重要意义。大三上学期,全体同学赴山西夏县师村遗址进行为期4个月的田野考古发掘实习。作为首批在山西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学习的考古人,班级同学立足于田野,将理论付诸实践,发掘出石雕蚕蛹、夯土墙基等重要考古成果,被央视新闻直播间、吉林电视台文化下午茶等栏目报道,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师村遗址入围202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终评名单。在山西运城夏县考古实践基地,8名同学被发展入党,实现考古学科在考古实践基地发展党员零的突破。

除统一实习外,10余名同学前往吉林省宝马城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吉林省白山市老黑河遗址、湖北省郧阳包包岭旧石器遗址、陕西省西安韩森寨小学隋唐墓群遗址等多处考古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与材料整理。3名同学回到师村遗址担任助教,指导2019级考古专业学生进行考古发掘。栉风沐雨,磨炼田野考古技术;薪火相继,发扬吉大考古精神。

“达则兼济天下。”班级同学依托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公众考古活动,面向公众,服务人民。设立公众考古开放日,为500余名观众提供专业讲解服务;走进乡村小学校园,为1020名小学生科普考古学知识;提升公众文物保护意识,举办“吉大宝藏”“吉脉相承”等二十余次活动,传播考古知识,弘扬民族文化。

爱学、善学、勤学,在前三学年的学习中,考古班同学朝夕求索,焚膏继晷,勤学不懈,练就博古通今的真才实学,开阔横贯中西的国际视野。“用大力有余,入细心愈研。”班级同学积极参加科研项目。除此之外,班级多名同学还协助年轻教师完成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刻苦钻研,细心探索,锐意创新,攻坚克难。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众少成多,积小致巨。”(出自《道德经》)考古班同学在“刮面、划线”中励志提升,在“找边、找底”里增长才干。他们用心学习知识,用爱传播考古,紧随时代步伐,立足考古学科百年发展。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考古学是吉林大学文科中唯一的双一流学科,考古班同学深感肩负着“让历史活起来”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大责任。他们践行着“笃学好问,博学慎思”的求学箴言,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思想的自由碰撞中与考古学建立深厚的学术情谊。

班级同学从兴趣出发,潜心学术,热衷科研,形成先秦考古、历史考古、科技考古、外国考古等6个方向的学习研讨小组,在赵宾福教授、段天璟教授、吴敬教授等20余名老师的支持下,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与思想交流,开阔眼界,提升格局。“大一的时候我们有专门的研讨课程,每位同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跟着学院的老师们一起了解学科的基本情况,从而规划自己的学术方向。”田玉峰骄傲地介绍这些小组。“比如我就在科技考古研讨组,当时分别有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和分子考古领域的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学习、互相讨论。”小组的交流中大家虽然提出了很多不成熟的问题,但却也在不断增进着对考古学的认知,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

小爱汇成大爱,善意集成涓流。班级同学牢记青年担当,用爱服务社会。依托多个志愿组织,积极参与“云中筑梦,与爱同行”“大手拉小手”等多个线上、线下支教活动,为山东郓城、河南南阳、河南长垣等多个地区的中小学生传递知识,答疑解惑。三年多来,班级同学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上百次,累计志愿时长8000余个小时,志愿活动被各地媒体多次报道。班长田玉峰感慨地说:“每一位同学在点缀、烘衬我们班级文化全貌的同时,也凭借着班级这个平台展露自己的个性与才华。大家共同书写了内聚性与包容性并存、整全性与多样性共生的班级文化。”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焚膏继晷,初心不变。从自我提升到奉献社会,考古班同学肩负起青年的时代担当与历史使命,怀揣梦想,心系祖国。

“我很庆幸选了考古学作为我的专业学科。”田玉峰最后说道,“考古学是望远镜,使我们能够远望人类文明的起点,具有写史的作用;在已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时期,考古学是显微镜,使我们能够透视古代人们的生活,起到证史和补史的作用。”考古学的学科气质已经融入他们每一个人的血液中了,他们稳重却充满热情,严谨且有力量。他们正如一个个值得探究的宝藏,有着独特的个性也显示出集体的印记。正是这每一分璀璨,共同构成了完美的“器物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