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深处,倾听花开的声音
——记吉林大学2021年度自强自立大学生
动物医学学院 王刚

小档案
王刚,男,汉族,江西鄱阳人,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动物医学(卓越农林人才拔尖培养计划)专业2017级本科生,现已保送至复旦大学继续深造。
获奖感言
“自强自立大学生”这一荣誉是对我过往的嘉奖,也是对我未来的期望。由众人善意托举至今,我深知这五年来的成绩离不开吉林大学的培养,动物医学学院的支持,班级同学实验室伙伴的帮助,这份荣誉同样属于他们。“人比山高,脚比路长”——自大一入学我便时刻谨记这句话并为此不断努力,而在未来我将继续奋斗,彰显属于吉大学子的风采,提升自我,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生信条
以人为镜,时省吾身。
有人说生命如歌,那是因为他历尽山河;有人言生命如河,那是因为他尝尽甘苦波折。对于王刚而言,生活就像是一部并不顺利的小说,故事的开头书写在一个母亲残疾、父亲患病的贫苦家庭。父母勤勤恳恳外出打工,王刚与姐姐留守在家。就在故事的发展稍有起色时,父亲的瘫痪再次给这个家庭沉重一击,日子在政府资助和母亲零工的微薄工资中过活。
虽然命运总是喜欢跟这个少年“开玩笑”,但他却一路在缝隙中寻找光明,在生活里追求诗意。因为他坚信,努力过后,都是晴朗。
小镇青年的异乡搏击
2017年8月末,穿着一身单衣,身材单薄的江西小伙儿拖着3个笨重的行李箱,独自踏上了离家2000多公里的吉林长春的路程。从江西到北京,从北京到长春,这个来自江西省鄱阳县的小镇青年辗转30多个小时,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城市。晚上10点,下了车,初秋的一阵凉风迎面扑来,吹散了长途跋涉的疲惫与首次离家的惆怅,他不禁打了个寒噤,正式开启了大学生活。
一个人踟蹰在异乡,王刚淡定而从容。虽然长春干燥的天气常常让患有鼻炎的他十分难挨,但自小习惯独立的个性却展现出超强的适应能力。他在各类文体活动中丰富经历,在专业知识中汲取营养、快速成长。时间会给耐得住寂寞的人更多的惊喜。2018年,王刚通过层层筛选,成功进入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卓越农林人才拔尖培养计划。
作为农耕文明悠久的国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上,培养农林行业的“大国工匠”、科研与创新人才是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2013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推出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4年,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国家第一批改革试点项目。
“卓越班”共招收了20名优秀学生,“通识模块+生命科学大类模块+专业模块”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流的课程资源、师资团队、学术资源不仅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繁重的课业与实验训练也常常让他忙得“晕头转向”。
“我们不再分专业方向,有时课程会连续上一个月,周末也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顺口溜记忆法、文献资料法、标本观察法、课间高效记忆法……他灵活运用零散时间和多种方式,让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深一点、再深一点。与人医接轨、临床实践课程占总课时50%是学院教学方式改革的特色之一,于是,实验室中“上手操作”时他总是冲在一线,立志学会所有实验技能。
“动物形态与机能训练时操作蟾蜍,抓在手里黏黏的,用钢针捣毁脊髓时身上的疙瘩就破了,甚至还把它‘吓’尿了。”他心有余悸地回忆道,“虽然直到现在还是很怕那东西,但做科研时需要理性、科学,个人的情绪因素都要抛开。”
白天忙知识,晚上忙兼职。17岁,高考结束了,代表着接受家里生活费的日子也结束了。他做过家教,当过文案编辑、抄写员,在大街上发过传单,为了让生活过得好一些,他熬过很多个夜。也因此,他的大学生活没有再向家里要过一分钱,助学贷款与勤工俭学支撑他走过忙碌的青春岁月,吉林大学奖学金、吉林大学“学术科技奖”、优秀团员等诸多奖项与荣誉也见证了他向人生倔强搏击的努力。
“看不见”的力量与追逐
2016年,霍金在《卫报》上发出警告:“也许不用外星人或陨石撞击出手,人类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超级细菌’就足以颠覆世界秩序。”细菌在不断进化中,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成为一个巨大的公共卫生威胁,抗生素抗性细菌感染在全世界每年造成数万人死亡。噬菌体作为一种可以感染和杀灭细菌的病毒,其诸多优势可作为替代性或补充性的治疗药物用于耐药菌治疗。
2018年,王刚选择韩文瑜教授为导师,进入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室,从事临床重要耐药性病原菌治疗性噬菌体等相关研究。从此,他的生活与小小的噬菌体紧紧联系在一起。
除了上课与兼职,他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看文献、查资料、做实验,他跟在师兄师姐的身后迅速成长。寻找噬菌体是入门第一步。微生物含量丰富的污水是提取噬菌体的重要原料。从学校附近的排污口、池塘医院旁的污水,甚至其他地方的粪水,王刚寻找与分离噬菌体的过程在一次又一次味道十足的实验中反复进行着。
“大二时,我第一次自主分离出一株噬菌体,虽然它肉眼并不可见,但当时感觉已经步入科学神圣的殿堂了!”他激动地回忆道。
肺炎克雷伯菌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其耐药性使得单一抗生素早已失去效用。王刚与课题组成员成功分离一株新噬菌体P-KP2,并首次证明联合噬菌体与庆大霉素可有效治疗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肺炎。
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与治疗效果评估是让他十分头疼的阶段。虽然已经完成了对噬菌体生物学特性测定,但其治疗效果还需动物实验来检验,如何让实验鼠病得“刚刚好”就成了实验的关键。
“要保证小鼠从轻症到重症都涉及,那么剂量和给药方式需要确定一个有效梯度,否则给药太多会死得太快或全部死亡,太少了又达不到显著肺炎情况,这都会使噬菌体的治疗效果得不到科学有效的验证。”
梯度的设置是一个完整而连贯的流程设计,一旦开始则不能再进行中间调整。从失败、调整到再次失败、调整,在无数次的尝试与摸索中,成功的幸运也悄然降临。
2021年4月,王刚以并列第一作者在《FrontiersinMicrobiology》(影响因子5.6)成功发表该项研究,为联合应用噬菌体和抗生素治疗其他多重耐药细菌感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在校期间,他以前三作者共发表5篇SCI论文,总影响因子22.3;在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三项国家级奖项、两项省级奖项以及两项校级奖项。小小的噬菌体蕴藏着巨大的科研力量,在追逐与探索中,它燃烧着王刚对生命科学的激情与梦想。
划破生命至暗的涅槃重生
2021年6月22日,动物诊疗实习的镜像课上,教师于子阳建议同学们以自己的甲状腺为例,切身体会镜像检查的知识要点与影像效果。当机器扫过王刚的甲状腺时,老师看着影像,霎时沉下了脸色。他将影像结果告知自己的同事,并特意叮嘱对方以文字回复。
“当时看老师的神情,我就预感到可能不是什么好事。”王刚回忆道。
影像中,他的甲状腺结节钙化较为严重。在老师的叮嘱下,王刚辗转奔走了两家医院进行检查。虽然还没有最终确诊,但他已经几乎预估到最终结果——甲状腺癌。未知与等待是一个磨人的过程。一大波期末考试即将袭来,保研夏令营报名迫在眉睫,突如其来的疾病如一枚深水炸弹彻底搅乱了王刚的生活。他疯狂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病因、疾病发展脉络与症状、治疗方法等相关信息。
“生活还是要继续的,与其等待不如行动起来。”王刚快速让自己冷静下来,权衡事情轻重缓急。他火速整理好材料,选择好梦寐以求的学校;拿到确诊报告后,将手术时间约在期末考试后第2天。
比疾病更让他揪心的,是不知如何向父母开口。拿着手机,王刚思量了很久。在电话一端,他先对病症做了全方位的解释,最后才缓缓说出了自己得病的消息。电话另一端,传来了一阵沉默与颤抖,王刚感受着这个“晴天霹雳”给父母带来的打击。那一晚,父母整夜无眠。在他们有限的认知中,癌症犹如一头洪水猛兽正在吞噬着他们优秀的儿子。
当命运把人抛入最低谷时,往往是人生转折的最佳期。拿到确诊报告的当天,复旦大学通过了王刚的保研夏令营申请;傍晚,身在美国的陆五元教授打来电话,不仅表达了由衷的欣赏、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更是给他发来了自己的简历。
期末考试结束一个小时后,他匆匆来到医院。入院,检查,手术。与此同时,各大高校的保研面试陆续展开。在他的强烈要求下,在术后的五天,他提前出院,在当天上午顺利通过了复旦大学的面试,之后更是接到数个科研团队抛来的橄榄枝。最终,他选择了第一位给他打来电话的复旦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陆五元教授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继续实现他的科学家梦。
山有顶峰,海有彼岸,在漫漫人生长途中,虽觉余味苦涩,但一切终有回甘。理性且坚韧的王刚,在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更多了一分洒脱与豁达。“以前很少考虑自己是否开心,只希望成绩好一点,生活宽裕一点;在以后的人生中,我会把‘开心’排在第一位,活出想要的自己!”
“花开的时候是有声音的,因为这样努力,所以生命的花这样开。”在献给抗疫战士们的诗中,王刚如此写道。纵然短短人生中布满荆棘,但他仍觉自己是幸运的。未来的漫长岁月中,他将继续鲜衣怒马、一路披荆斩棘,在生命科学的路上倾听花开的声音。
(研究生记者 陈雅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