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知数”到“定理”
——记吉林大学2024年度十佳大学生
数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 唐迪尔

小档案
唐迪尔,男,汉族,中共党员,数学学院2021级唐敖庆理科试验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吉林大学2024年度十佳大学生。连续三年荣获国家奖学金,曾获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吉林省优秀大学生,现已申请至香港大学数学系以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
获奖感言
很荣幸获评吉林大学“十佳大学生”。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我本科期间努力的最高肯定。感恩吉大给予我们优质的学习环境与多元的发展平台,让我们得以在此追逐理想,成长成才。
回首四年的学习与成长,感恩师长们的辛勤付出与谆谆教诲,感谢亲友们的真心陪伴与鼎力支持。未来,我将始终践行“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吉大精神,以热爱奔赴科学的山海,以热忱担当强国的使命!
人生信条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以青春为笔,以热血为墨,唐迪尔在数学的世界里绘就属于自己的学术篇章。他始终如一地践行着数学人“踏实真诚、坚韧担当”的精神,持续探索,逐梦前行。
苦读深思:求真路上的攀登者
为了响应国家对于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战略需求,怀揣着对数学的敬畏与热爱,唐迪尔从千里之外的家乡湖南长沙毅然北上,在“拔尖计划2.0”选拔中取得优异成绩并成功入选,开启了他在吉林大学数学 学院唐敖庆理科试验班的求学之路。
唐迪尔明白,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筑牢专业基础对于未来的学术发展至关重要。相比于高中学习的得心应手,大学专业课的难度、广度和深度都在提升,这给刚踏入大学的唐迪尔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大一的他,时常因为上课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而困惑,也不止一次因为解不出课后习题而迷茫。但他始终咬牙坚持,因为他深知,“发现困难—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是大学数学学习的必经之路。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沉淀,他牢牢掌握了专业课学习的节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课前认真预习,上课仔细听讲,紧跟老师思路,对关键解题步骤做好笔记,或是用电子设备拍下来,课后花时间钻研,遇到问题首先要主动思考,实在难以解决时再向老师寻求帮助。
在唐迪尔看来,数学是一门注重逻辑的学科,大学数学的学习要求同学们形成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照搬方法或者公式。对此,他强调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我们要通过独立思考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形成自己独到的思维方式。如果仅仅是上课听老师在台上讲几个小时,课后不花时间思考,我们很难将老师的方法转化为自己的方法,未来遇到问题时也难以将其熟练运用。”他认为,应当在认真听课、做好笔记的基础上,在课后花时间独立思考,回忆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跟着老师的思路从头到尾将问题解决一遍,这样才能深化理解,在未来遇到类似问题时熟练解决。
从热爱到钻研,从奋发到超越。四年如一日,唐迪尔在数学的海洋中遨游,他求真务实、砥砺深思,综合成绩始终稳居专业第一。连续三年国家奖学金、吉林大学国家奖学金励学标兵、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中国航天科技奖学金等荣誉是对他努力的最好肯定。
唐迪尔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从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在日常学习之余,他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以丰富阅历,拓宽学术视野。他认为,参加学科竞赛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磨炼,更是对心态和意志的考验。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他遇到过很多困难,有时一道难题会让他困扰两三天而百思不得其解,有时和团队队友的配合失误会让他自责万分。但他从未放弃,而是坦然面对挫折与失败,从中汲取勇气,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正是这种乐观的心态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使得他在遇到困难时能很快调整过来,最终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斩获一等奖,并以吉林大学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晋级全国总决赛,代表吉林大学前往山东大学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学子较量。此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onorable奖等奖项都是他辛勤付出的丰厚回报。
搜真穷理:科研路上的逐梦者
唐迪尔深刻理解基础学科的研究对于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意义,自踏入吉林大学的那一刻起,他便矢志为实现科研强国梦而奋斗,以满腔热忱践行青年学者的使命担当。
在大二下学期,他便主动加入老师课题组,其间自学数理统计和机器学习相关知识,独立完成文献调研,认真了解项目的医学背景,系统思考自己在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经过充分准备后,他开始投入算法开发工作。历经整个暑假的持续钻研和数十次迭代优化,他的算法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于研究成果,他分别以并列第一作者和共同作者身份发表JCR一区中国科学院二区SCI论文两篇。在大三的寒假,他主动参加吉林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选择“基于孟德尔随机化的因果推断”这一方法学前沿课题进行研究。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凭借着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攻克技术瓶颈,取得突出研究成果,获评吉林大学优秀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并最终撰写论文投稿于SCI期刊。
唐迪尔始终秉持着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坚持以创新思维开拓学术疆界,以开放视野对话国际前沿。为此,他抓住机会参与各类学术会议,聆听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交流分享,了解他们的科研经历,学习前沿研究成果。他将已取得的科研成果投稿于中国大数据统计论坛,取得良好反响,并受邀前往江苏徐州,在第四届中国大数据统计论坛上进行学术报告,成为论坛史上首位本科学生报告人,其方法的新颖性与成果的可靠性受到在场众多教授专家夸奖。他作为吉林大学学生代表,赴云南昆明参加第二届全国统计与数据科学联合会议,与林希虹院士、陈松蹊院士等专家面对面交谈,他的创新思想受到了复旦大学冯 建峰院长和中国人民大学朱利平院长的高度认可,他的努力与汗水向全世界展示了吉大学子的傲人风采。
他在回顾科研经历时坦言:“我最初参与科研项目时,只是抱着积累经验、开拓视野的朴素想法,从未奢望自己能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而在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的鼎力相助下,我坚持了下来,不断突破自我,真正实现了从“旁观者”到“实践者”的蜕变。这些经历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科研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于切身经历,他建议:“理工科本科生在保障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不妨尝试参与科研项目。早期的科研训练不仅能培养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让我们形成严谨的学术思维以及建立清晰的职业规划。”
唐迪尔的攀登之旅为他未来在香港大学的求学生涯夯实了基础。在全新的起点,这些积累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将继续激励着他在学术的海洋里乘风破浪,以更加自信和坚定的姿态勇往直前。
踏实笃行:成长路上的实践者
唐迪尔作为中共党员,始终以服务同学、奉献吉大为己任。他担任院学生会学生服务部部长,尽心尽力为同学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保驾护航。他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组织“寝室文化节”等大型活动十余场,在活动中为同学们献上吉他弹唱表演《晴天》,受到老师同学们的高度赞扬。
作为吉林大学学业指导助理、数学学院学务助理,唐迪尔始终站在学业帮扶指导的第一线,带领上百名同学组成的“Sigma朋辈小导师”团队,每周开展一次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讨论班,辅导大一年级的同学们,帮助他们夯实专业基础。唐迪尔会在大家每次月考后开展一次月考总结会,全面总结大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地进行期末复习,他在期末考前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一场模拟考试,并在考试后讲解试题,供大家查漏补缺。他说:“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老学长’,很高兴能在毕业前为学弟学妹们的学习成长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他本人连续三年担任学院Sigma小导师,根据自己的所学所悟,言传身教,助力学弟学妹们成长成才。在课堂上,唐迪尔不仅会细致地向大家讲解知识点和解题思路,还会和同学们分享自己在学术科研上的经历和见闻,和同学们产生更多思维上的碰撞。在讨论班活动中受到唐迪尔辅导的学弟学妹们,纷纷表达了对学长的感激。他们说:“相较于任课老师,唐学长的思维与我们更贴近,他很清楚我们在学习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他的辅导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而当他解答我们的问题时,可以迅速地说出每个定理在教材的具体章节和位置,看得出来他对教材内容非常熟悉,难以想象他当初学习时付出了多少努力。”
饮水思源:奉献路上的追光者
唐迪尔致力于公益事业,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他前往伊通满族自治县保南村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农村调研,亲眼见证农村发展,真切体会到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深刻道理。实践活动期间,他将所获得的拔尖计划科研实践奖学金5 000元全额捐赠给了保南村小学的10位贫困学生家庭,为乡村孩子点燃希望和梦想。他说:“我还能清楚地记得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尤其是其中一个小男孩跑过来,拉着我的手对我说,他一定会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我至今都十分难忘。”
唐迪尔作为吉林大学“小数林”支教团队的主要成员,前往营城子镇中心校开展支教,播撒知识的种子。在备课过程中,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更加贴近孩子们的思维,与他们产生共鸣。于是,他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逻辑问题,例如“小聪、小明、小红三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根据内容判断谁说的是真话”等。在课堂上,他通过带领孩子们思考这些问题,让他们锻炼了逻辑分析能力,进一步培养了主动思考的兴趣。看到孩子们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爱上思考,唐迪尔感到非常满足。
唐迪尔前往长春市红旗街道天宝社区参加“学雷锋”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美化环保贡献一分力量,受到社区居民们的一致赞扬。他前往林田远达实践基地、长春市互助社区等地参加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以当代大学生的视角为基地和社区的发展建言献策。他受到《高中生》杂志主编的邀请,将高中数学学习的方法和经验撰写成文刊登于该杂志,用自己的所见所学,助力更多有志青年圆梦高考。
肩鸿任钜,“数”心不渝。四年来,唐迪尔求真务实,刻苦钻研,乐于奉献,全面发展。未来,他将始终秉承“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吉大精神和“踏实真诚、坚韧担当”的数学精神,以赤诚的热爱奔赴科学事业的星辰大海,以满腔的热忱践行科技强国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