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好人生的“优化问题”
——记吉林大学2023年度十佳大学生
数学学院2020级本科生 周家旭

小档案
周家旭,男,汉族,中共党员,数学学院2020级唐敖庆理科实验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长春市“高校文明杯”十佳大学生、吉林大学2023年度十佳大学生,现已保送至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获奖感言
很荣幸获评吉林大学“十佳大学生”,这是对我本科阶段所有努力的最高肯定,也是对我未来之路的巨大鼓舞。感恩吉大给予我们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术氛围,为我们搭建多维的成长成才平台。
“十佳大学生”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回首三年间,难忘老师们的辛苦付出与谆谆教诲,感恩友人们的温暖陪伴与鼎力支持。未来,我将怀揣着对数学的赤诚热爱,将振兴祖国基础科学事业作为自己不懈奋斗的目标使命,努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人生信条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从热爱到钻研、从奋进到超越,周家旭在数学的世界里上下求索、不断前行,他始终如一地迈着属于数学人“踏实真诚、坚韧担当”的步伐追逐自己的梦想,奉献青春力量。
沉迷学问,追求卓越:钻研数学的热忱青年
从小在父母的细心培养和自身不懈努力的双重作用下,周家旭对数学的热爱逐步升温,这种热情在中学时代的竞赛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一次次的荣誉使他构筑了专属自己的数学自信。他在高中阶段就荣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省级一等奖,这个奖项更坚定了他未来选择吉林大学数学学院攻读学位的决心。
踏进大学,周家旭面临的是一片更为广阔且复杂的数学天地,尽管挑战重重,却也充满魅力。他深知,困难是锻炼意志和技能的机会。与高中紧凑的课程安排和大量的课堂练习相比,大学数学课程的间隔较长,这让他面临着如何保持学习状态和熟练度的难题。经过长期探索,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紧跟老师的讲课思路,在关键的解题环节用手机拍照记录,这样一来,既可以不中断自己的思路,又能够有效捕捉课堂上的重点。他认为,课堂效率的保障远比单纯做笔记来得重要。
此外,大学数学课程信息量大、难度高、持续时间长,要想始终保持专注听讲并非易事。因此,周家旭强调预习的重要性,这样可以在课堂上更加高效地吸收知识。课后,他通过反复练习来巩固所学,并在此过程中深化理解。对他而言,做题并非简单地堆砌数量,而是通过反复锻炼以深化对知识的记忆,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他深知,要想在数学领域取得成就,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正如他所说:“我们常常对别人的优雅解答感到惊奇,但只有积累了足够的知识,才能在关键时刻产生相同的灵感。”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每一门课程都会配有1至2本参考书或习题集,并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不只满足于理解数学证明的表面,更追求深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思想。
在课余时间,周家旭还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深入探究,例如在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上观看教学视频,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扩展了自己的视野。他通过研究其他高校的习题和各类竞赛的难题,学习更巧妙的问题解决方法,并不断进行总结。这些看似平凡的学习习惯,最终使他在本科期间的科研竞赛中脱颖而出,展现出了不凡的实力。
参加竞赛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磨炼,更是对心态的考验。周家旭深知,竞赛的准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持续不断的练习和毅力。在校赛的选拔中,他获得了充足的自信,但他的生活并不只有数学竞赛。作为一名热爱学生工作和志愿服务的学生,他需要协调和策划众多活动,同时还要应对课程任务和期末考试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仍能保持冷静,专注于数学竞赛的准备,尽管过程中遭遇了不少挫折。
他说:“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诸多困难,有时一道难题我需要思考两三天。但我从未选择放弃。只有勇敢地攀登陡峭的山路,才能有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们也难免会遇到挫折,感到迷茫和无望。面对失败,我们不应该因恐惧而退缩,而应该坦然面对。尤其是在遭遇失败时,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并从中汲取勇气,不断站起来尝试。”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他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合理分配时间,深夜和清晨都在沉思难题,模拟考试的紧张节奏。最终,他以吉林大学第一名的成绩晋级决赛,与全国顶尖的学子们在华 东师范大学一较高下。面对新颖独特的题目,他全力以赴,不仅代表着自己,也代表着吉林大学在全国范围内最大的数学竞赛中亮相。在决赛中,他表现出色,荣获全国第二名、大赛一等奖的至高荣誉,这样的结果是对他努力的最好肯定。
在数学的世界里,周家旭的攀登之旅赋予了他无尽的勇气和信心。他也深知,创新是实现目标的至关重要因素。他始终铭记“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并将其付诸实践。作为本科生科研项目“基于车联网数据的行驶轨迹高精度还原算法研究”的参与者,他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EI会议论文“A method of vehicle trajectory restoration based on Kalman Filter”。他明白,较量和探索只是学习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需要锻炼。因此,他抓住了各种参与学术会议和论坛的机会,聆听前沿思维,学习学科领军人物的风采。他曾受邀参加清华大学求真书院举办的首届国际基础科学领域的顶级学术盛会,在会议上向各国数学家学习。此外,他还参加了基础科学与人工智能论坛,聆听多位专家学者的报告,这让他意识到还有更深层次的知识等待探索,还有更广阔的领域等待开拓。在保送至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之后,这一成就不仅是对他四年数学之路勤奋努力的肯定,也使他对数学的热爱更加深沉和纯粹。
活力满满,激情四溢:后辈成长的领路人
周家旭身为党员肩负起院学生会执行主席、理科试验班班长、新生辅导员助理、讨论班学务助理、校学生会综合事务部负责人等职务的重任,他始终将服务同学作为自己的宗旨,将引领思想的责任担在肩上。他积极参与学院组织的“Sigma”朋辈小导师活动,通过自己的所学,言传身教,将知识传授给更多需要帮助的同学。
在课堂上,周家旭严肃而认真,他不仅能够清晰地讲解解题方法,告诉同学们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而且解题过程详尽准确、工整美观。不仅如此,在小导师活动中受到他帮助的同学们,纷纷表达了对周家旭学长的感激,他们说:“记得有一次,我向周学长索要讲义的答案,却发现他只写了寥寥几个关键步骤,而每次他讲解时,几乎都是脱稿的,这种优秀让人佩服。”
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周家旭经常在课前组织一次小测试,甚至在学院考试前,他还精心组织过一次模拟考试,为同学们提供限时解答,查漏补缺。他通过自己的学习热忱感染同学,将自己的学习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在帮助同学耐心解答难题的过程中,他对知识的巩固和传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看到同学们在他的帮助下成功解决问题,他也备受鼓舞。
他说:“每次月考结束后,我都会召开一次班级月考总结会,了解每位同学的情况。一方面给大家鼓劲儿,另一方面也让大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最终这学期的期末考试,有几位同学和我说他们的成绩有了提高,这是最让我开心的事情。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我也很高兴能为学院讨论班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周家旭深知,知识是人类积累的财富,将自己的经验传递给更多热爱数学的同学,让他备感自豪。知识依赖于一代又一代的传递,作为一名知识的传递者,他背负着责任,承载着使命和担当。
心系社会,回馈他人:做数学之光的传承者
周家旭热心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他以实际行动服务同学、回馈社会。他前往伊通满族自治县保南村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深入农村开展调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他与同学们一起为保南村种植了四十棵松树苗,一边聆听农业技术员的指导,一边完成任务。通过这次活动,他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他说:“尤其是那个上山种树苗的下午,尽管山路泥泞,但当我亲手种下一棵小树苗时,我不禁想象,15年后它会成长为什么模样!”
在2023年的暑假,周家旭前往营城子中心校进行支教,作为支教老师,他带领小朋友们步入数学的世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在备课过程中,他思考如何更贴近儿童的思维,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于是,他设计了一系列火柴棒摆放游戏,通过移动不同数量的小彩棒,让错误的等式成立,让小狗或小金鱼掉头,以及摆出三角形和正方形等。通过这些游戏,小朋友们进一步掌握了图形和数字的基本特点,培养了空间概念,提升了空间想象力,并锻炼了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看到小朋友们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爱上数学,周家旭感到非常高兴,他能将数学的魅力带给更多的人,这让他感到无比幸福。
求真路远,敏行为灯。四年来,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周家旭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周家旭在数学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且行且思,对他而言,数学不仅是思维的历练,更是奋斗的梦想。面对未来,他依然怀揣着无比的热情,立志为振兴祖国的基础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继续在数学的领域里求索前行。
(学生记者 王柳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