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地质向学之心 殷殷科技报国之情
——记吉林大学2023年度十佳大学生
地球科学学院2020级本科生 徐美静

小档案
徐美静,女,汉族,中共党员,山东聊城人。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勘查工程(石油与天然气方向)2020级本科生。现已保送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继续深造。
获奖感言
还记得大一的时候在台下仰望当年的十佳大学生, 我内心充满了敬佩之情,很荣幸在三年后也能有机会获得这份殊荣。感谢吉林大学提供的平台和地球科学学院的栽培,让我有机会能向前辈们看齐,感谢在求学路上老师、师兄、师姐、同窗和家人对我的信任和支持,作为我坚实的后盾,促使我勇敢面对每一个挑战。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未来,我将永远秉持吉大人“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的精神,深耕地学领域,将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紧密联系,为祖国能源矿产安全而努力奋斗,在平凡的科研生活中继续追逐成为一名女地质学家的英雄梦想。
人生信条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能得。
“明古通今晓天地万物探地球奥秘,瞻星揆地寻战略资源务国计民生”,这是她与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三年多的羁绊,也是她地质报国的执着追求。三年来,她永不放弃,追逐理想;虽挫折不断,但她潜 \心研学,术业专攻;虽生活苦涩,但她饮水思源,服务社会。在平凡中铸就不凡,在挑战中超越自我,在一次次选择中突破,在一次次的蜕变中,使徐美静在地质科研的道路上更加坚定。
千锤百炼,稳扎稳打,用实力坚定地质学习之路
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在刚入大学时,徐美静也会有些许迷茫。对于她而言,大学是她人生一个新的转折点,能尝试的新鲜事物有很多。正因如此,初入学的她并不知道要怎么去选择,四年的时间该如何去规划。幸运的是,在大一被选为新生代表去参加吉林大学2019年度十佳大学生颁奖典礼。看到前辈们的优秀事迹,一颗想要三年后站在台上 的种子开始在她的心里生根。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辽阔”,为了让种子生长,三年来,有一本小册子总在徐美静的手边,它记录着三年来每一天的每一个小时是如何度过的,夜晚入眠前,她会将第二天六点之后的任务逐条罗列。睡醒之后,便去教室自习将任务一项项完成,任务全部完成,不知不觉已是晚上十一二点。早六晚十二雷打不动的作息节奏塑造了她的坚毅性格,每节课坐第一排,彰显她的学习态度。看似单调的生活,但对她而言是既踏实又充实的。除了在课堂上保持专注,课下对笔记的整理也是她的日常。在细水长流的付出中,三年来多达40余本数十万字的笔记承载着她的奋斗汗水,也被学弟学妹们当作“考前通关秘籍”。
对于外界关于女生不适合学地质的偏见,她选择用“事实”证明,在入学之初周围人忙着转专业时,她却坚定要走向地质科研之路。时光不负有心人,星光不负赶路人。入学三年以来综合排名专业第一,平均绩点3.9,平均分93.21,62门课程中53门满绩点,30门95分以上。累计荣获国家奖学金(两次)、小米奖学金、 CASC奖学金、东荣奖学金、中科院地球化学人才奖学金、校优秀学生(连续三年)、吉林省优秀大学生标兵、吉林省百优大学生、吉林大学十佳大学生、吉林大学最美女大学生等四十余项荣誉。
深入钻研,潜心学术,用行动突围科研竞赛之路
当传统认为地学成果周期长时,她选择以“行动”打破,追求科研、竞赛双开花。在科研上,谨记黄大年老师教诲:“你们一定要走出,走出去一定要走回来。”成为具有“中国风魂,世界眼光”的新时代地学人是她对自己的定义。她先后参与三项基金项目,她作为第一负责人围绕我国碳中和计划和能源安全战略需求,依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银额盆地楚鲁隆起早白垩世事件沉积期油页岩有机质富集关键过程研究》,开展国家级大创项目《热模拟实验下不同热演化阶段油页岩中有机显微组分特征研究》,分别在GeologicalJournal 、Palaeogeography PalaeolimatologyPalaeoecology发表SCI论文两篇;为进一步开展非常规能源富集机理方面的研究,她积极参加第五届国际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学术探讨会,就《富有机质泥页岩热演化过程中孔隙结构特征表征》做专题介绍;她明白开阔国际前沿理论视野是登上山峰的直接驱动力,作为麦考瑞大学Siomn教授的联络员,负责相关课程推进等工作;脚踏实地也不曾忘记仰望星空,参与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AnYin的“行星科学与太阳系演化”课程,作为学生代表向AnYin教授作专题汇报,最终均以A+结课。
“大学之所以大,不仅在于培养学生课堂内的知识技能,更要为国家培养能力全面、思想成熟的人才。”徐美静格外注重培养自己的全面发展能力,积极活跃在各类学科竞赛当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大一始,她积极投身各类学科竞赛与专业实习,努力将专业理论在实习实践中得到升华。作为负责人带队出征10余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中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吉林省首届地学科普竞赛等多项国家省校竞赛中过关斩将。其中, 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参与创建年轻人的知识平台获吉林省二等奖、吉林大学一等奖的同时,开发手机端APP,已与多家企业建立意向合作,对包括吉林大学在内的4所985进行实地调研,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入学至今,连续三年暑假参加累计四个多月的专业实习,行走于长春周边地区,她在伊通火山群的神奇中找寻地质热爱,奔波于辽西兴城基地,她在群峰之巅的地质剖面中思悟地学使命,三次实习她均获班级最好成绩并获得指导教师的一致肯定。此外,采用创新的理念,进一步扩大地学的影响力,在“吉大双创建功行动”实践类项目中,与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六○六队、吉 林省核工业地质局等单位合作,参与《文创新势力—大学生文创联合孵化扶植计划》《松花石“开”——传承文化与精神的松花石文创产品开发》两项双创项目,成功实现地学与文创产品相融合的新模式。
行而不辍,倾心服务,用责任探索学生工作之路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全面发展,德才兼备”是她认为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标准。在大学,我们不仅要成长为课业成绩优异的学生,更要变成“心有大我”的优秀时代青年。
当专业学习和学生工作的平衡问题遭受质疑时,她选择和自己“较劲”,徐美静对学习的定位很明确,“学习不是唯一的路,但是必须走好的路”。 一直以来,她从没有放弃课外活动,坚持做很多学生工作。能够合理规划时间的她,从不因学生工作而耽误学习。她先后担任地球科学学院团委副书记、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学业发展助理、本科生朋辈心理辅导员、长春市朝阳区桂林街道自由大路社区兼职团委副书记等多项职务,辅助团委老师围绕学习“二十大”等开展朋辈专题报告会、专题研学会24场, 团日活动百余场;累计组织团团小课堂、青马说等学生活动50余次;尤其是对考前焦虑同学定向辅导,她的考前辅导被誉为“考点精押”,作为负责人组织开展的心理活动项目获重点支持立项;带领学院网络信息中心30人团队打造“学习二十大”“团团小课堂”“榜样力量”等栏目,并获2020年度吉林大学十佳公众号称号,地球科学学院团委连续三年获“先进基层团委”称号、“长春市红旗团委”称号; 同时作为地球科学学院、JLU吉大心声、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三个微信官方公众号的负责人,在职期间,发布推送1627条,阅读量266.6万次。连年获评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团干部、校优秀朋辈心理辅导员等多项荣誉。
愿做春泥,甘于奉献,用数据填充志愿服务之路
“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着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在她看来,尽管只是夜空一颗微不足道的星,却也能发光发热,点亮一隅天空。面对暑期繁重的实习任务,她选择将“奉献”践行,毅然带队前往山东郓城开展暑期支教活动,将地学科普洒向齐鲁大地。她深刻意识到地学科普的重要性,在2023年2月组织并参与编写《地学知识在中小学生中的普及度与兴趣度》报告。所以当《光明日报》的记者采访她为什么在繁重的实习之后,还要用仅有十几天的时间来支教时,她说她想让乡村孩子们多了解一些关于地球的故事。在地球日,用生动的语言走进幼儿园,开展地学科普讲解,累计科普30余次,获“地质博物馆优秀科普志愿者”称号。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她深耕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成为冬奥会优秀的执行专员,也是志愿服务的服务标兵。在疫情期间,积极报名核酸检测、担任楼道志愿者;线上支教负责福建、吉林等3个省份500余名志愿者和学生的组织调配工作。由于本次支教工作成绩获得了校团委老师的一致肯定,她在后期又被委派为负责人再次组织策划了吉林大学的线上支教活动,一直坚持科普地学知识;本科招生宣传,她担任吉林大学招生宣传协会山东省聊城市负责人,向家乡学弟学妹讲好吉大故事,传递吉大声音,为吉林大学招生工作贡献力量。累计志愿时长达1200多小时,用行动和奉献诠释着自己的青春诺言。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三载吉大求学,初心从未忘记。当三年的汗水洒满国奖十佳、国家级大创、团中央支教等各个青春赛道时,她不断践行着自己的青春誓言。恰逢地学学科创建70周年庆大会上,在听完校友底青云院士“‘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去努力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力争在深部资源探测和开发中取得更大突破,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演讲后,作为一名资源勘查工程的学生,她选择将“梦想”延续,面临着三个院士抛来的读研橄榄枝,当得知邓军院士团队的研究方向与祖国能源矿产安全息息相关,毅然前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跟随邓军院士继续深造,在未来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未来,她愿用尽自己全部的热忱与努力在平凡的生活中继续追逐,成为一名女地质学家的英雄梦想!
(记者 潘至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