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十佳大学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风采 > 十佳大学生 > 2023年度十佳大学生 > 正文

汽车工程学院 孟蕴豪
发布日期:2025-03-24

引擎轰鸣梦未央,“汽”贯长虹奏华章

——记吉林大学2023年度十佳大学生

汽车工程学院2020级本科生  孟蕴豪

小档案

孟蕴豪,男,汉族,中共党员,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2020级本科生,2023年度十佳大学生吉林省优秀大学生标兵,长春市百优大学生,入选吉林大学青马工程学员,获青马工程优秀学员。推免成绩位列专业第一,连年荣获国家奖学金,获宝钢优秀学生奖、苏州育才奖学金等四十余项校级以上荣誉。代表吉林大学参加多项国家级科技赛事,获“挑战杯”科技竞赛国家级二等奖,“互联网+”大赛国家级银奖以及芯创杯全国金奖、银奖等二十余项省级以上竞赛荣誉。如今,他坚守初心、心怀热爱,毅然选择保研母校,师从朱冰教授, 以振兴民族汽车工业为己任,矢志造重器,为国添底气!

获奖感言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我很荣幸,能够获得吉林大学2023年度十佳大学生这一称号。这是一份巨大的荣誉,同时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这充满荣光的时刻,我深深地清楚: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的学校以及所有支持我、关爱我的人,是他们的无私给予和鼓励支持成就了我。我想借此机会表达我内心深处的感恩与感激。

首先,我要由衷感谢吉林大学,是它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我,并为我提供了恣意成长的沃土,给予了我良好的学习平台和全面发展的机会。在这片净土上,我不仅收获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吉大是我成长的摇篮,我将永远怀着感激之心,回馈社会,回馈母校。

其次,我要特别感谢那些在学业上给予我悉心指导的老师们,尤其是朱冰教授和韩嘉懿学长,他们是我人生中的引路人,无论是学业上还是生活中,他们都给予我耐心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在我迷茫、失败时及时指导和鼓励,引领我朝着梦想一路前行!同时,也要感谢我的师兄们,是他们的榜样力量激励了我前行的步伐,让我深刻理解到困难面前只要努力拼搏,就一定会迎来成功的曙光!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一直默默无闻地支持我,为我提供坚实的后盾。感谢父母的辛勤付出,他们的关爱与鼓励让我茁壮成长;感谢姐姐的陪伴爱护,她的支持和理解让我更加坚定人生的理想和目标!

在这充满荣光的时刻,我会时刻牢记来时的路。这份荣誉对我而言不仅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责任的接力,是对自己更高要求的催促。它时刻提醒我,路虽已走过一段,但前方仍有漫长艰难的征程等待着我。借用白居易的诗句作为结束语,“纵有狂风拔地起,我亦乘风破万里”,我将以振兴民族汽车工业为己任,矢志造重器,为国添底气!

让我们共同期许,在未来的路上,我将不负众望,不辜负这份荣誉,不断努力奋斗,为社会、为祖国、为母校、为家人、为自己创造更加辉煌的成绩!

人生信条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年学子:“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自从步入吉大校园的那一刻起,孟蕴豪同学便时刻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在“求实创新,励志图强”校训的指引下,刻苦钻研,勇毅前行,用青春和信念谱写着新一代汽车学子的逐梦历程!

勤学善思,笃行不怠

心之所向,行之所至。他,和所有男孩子一样,从小酷爱汽车。三年前,他不顾父母的劝阻,毅然选择报考了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来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追逐儿时的梦想: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矢志造重器,为国添底气!

初入吉大,校训石上“求实创新,励志图强”八个字,仿佛一束光在他眼前闪耀,从此,他便踏上了逐梦追光之路。

带着懵懂与热情在大学中探索,他在一路尝试中逐渐认识自我,人生目标愈发清晰。大一学年第二学期,源自心中深切的热爱,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转入心仪的车辆工程专业。

他深知,只有打好理论基础,才能离梦想更近一步。三年多的吉大时光里,无论凛凛严冬还是炎炎酷暑,除了白天的正课学习,每晚五点半到十点,自习室里一定会看到他的身影。利用学习效率最高的时间段,把课业任务在教学楼关门前完成,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回到宿舍他还会回顾、复盘这一天的收获,温故而知新。躺在床上,他经常会去思考每天所遇到的问题,有时灵光一现,便立即下床进行记录。在沉淀的时光中,他坚信只有苦练七十二变,才能笑对八十一难,生命的厚礼也总是赏赐给那些肯于奋斗、百折不挠的人。

三年多的逐梦时光,如白驹过隙,他褪去了初入吉大的稚嫩与青涩,在一次次锤炼当中,感悟到了学习之巧,体会到了科研之邃, 品味到了实践之魂,更加坚定了追光逐梦之心。

三年来他综合绩点3.99/4,专业排名第一,连续两年荣获国家奖学金,获宝钢优秀学生奖、苏州育才奖学金、解放领航奖学金、黎明人才奖学金(3次)等社会奖学金共计十四项,获吉林省优秀大学生标兵、长春市百优大学生、吉林大学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吉林大学青马优秀学员等四十余项校级以上荣誉。

研精覃思,求新求深

科研引领方向,实践深化认知。大一伊始,他就开启了自己的科研之梦。在郭孔辉院士的一次学术讲座中,他了解到受限于技术法规等原因, 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应用进入到了瓶颈期,完全自动驾驶落地尚难。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想法在他脑海中萌生:他要主攻智能汽车方向,尝试通过不断努力推动完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怀着忐忑的心情,他给学院智能汽车领域的专家朱冰教授发了一封邮件,希望成为他的学生。没想到百忙中的朱冰教授很快回复了他,并鼓励他打好理论基础。

通过与朱老师的深入探讨,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和目标。确定研究方向后,他开始刻苦学习专业知识,钻研软件编程,虚心请教博士学长,不断完善个人知识储备,主动加入项目研究。经过个人长期的思考以及与校内优秀教授、前辈讨论后,他决定研制一套能够解决人与智能汽车人机冲突的系统,攻克驾驶操控权分配难题,实现人机冲突消解。

在朱老师的鼓励下,他组建起本科生团队,积极展开实验、设计算法,主动承担起一系列智能汽车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整个过程中,作为团队负责人,他通过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查阅文献,请教老师、师兄,逐步解决遇到的难题,将项目做出了雏形。基于此,他所主持的《基于柔性触觉感知的智能汽车人机协同交互系统》实现了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国家级立项,得到了云计算、无人驾驶国家重点领域的认可,在学院项目排名第一,成为学院唯一的国家重点支持项目。

大二学年历经疫情封寝,客观因素使项目迟迟不能推进,他没有因此感到焦虑,反而冷静下来,思考解决办法。为了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奠定扎实雄厚的理论基础,他开始转战线上,每天在繁杂的网课之余,驰骋网络寻找相关文献,进行线上学习,海量的前沿理论技术在他脑海里逐渐积累,为他以后的项目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续的线下实验推动迅速,项目的发展也不断向他们理想的状态前进。他的团队收到2022世界计算大会的邀请,在大会上进行了项目科技展示,获得了业界众多好评,会后荣获汽车电子产业联盟国内巡展的资格。经过长期努力,他以第一负责人完成学院唯一重点国家级优秀结题,受邀参加吉林省省会展览,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四项发明专利,参与发表SCI/EI 核心检索论文2篇,申请一项软件著作权。

冰冷枯燥的资料,煎熬乏味的时光,因为他的热爱坚持,成了他日后学习科研工作中最宝贵的财富,助推他不断进入一个个新的境界,也为他作为编委代表吉林大学与同济、清华等名校共同撰写《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座舱白皮书》打下了基础。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进入吉林大学之初,他积极加入吉林大学吉速电动方程式赛车队电气组线束组,寒暑假期间,他都主动留校实践、画图布线,和队友完成了2021赛季电车整车线束排布,助力吉速电动方程式赛车获得2021赛季全国总冠军。

为了开阔国际视野,他积极参加多项国际项目,不仅成为多项国际学术会议的优秀营员,所参与项目也在“吉林大学—汉阳大学(韩国)大学生创业交流合作工作坊”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学习、科研之余,他还喜欢在竞赛中不断挑战自我,拓展自己的科研思维和视野。他所负责的第十八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是他为梦想付出的一次全力以赴的难忘历程。整个竞赛过程历经两年,周期长,耗时多,仿佛是一场心灵的大考,尤其考验人的意志和毅力。在备战的初期,他便投入了大量时间和心血。为了提升项目的深度和广度,每天除了专业课的学习,剩余时间用于进行广泛的文献调研。查阅文献,搜集前沿资料,为项目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遇到疑惑和困难,他就请教老师、学长,和队友们一遍遍讨论,不仅仅是为了完善方案,更是为了深刻理解科研的本质。

竞赛项目涉及复杂的理论体系和实验验证,需要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在设备调试和实验阶段,常常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有时候甚至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然而,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他从未有过半分畏惧,总是以积极的态度和团队一起寻找解决方案。有一次,他们进行复杂的模型验证,可是数据却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在绝望之际,他当机立断,决定重新调试设备,梳理实验方案,从头再来,查找原因。经过一个通宵的奋战,数据显示屏幕上终于呈现出稳定结果,他们也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是一个微小的实验操作失误导致的。这个细小的失 误,差点让他们功亏一篑,但却让他们在科研过程中更加谨慎细致,学会在困境中迎难而上!

在为国赛做准备的过程中,他更是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全心全意致力于提升参赛作品质量。在国赛前夜,指导老师朱冰教授依然带领他们对PPT进行最后的调整,为的就是将参赛作品最为精彩的一面呈现在这个国家级赛场上。国赛答辩是对他们两年心血的总结,更是一次向评委展示他们科研成果的机会。他深知, PPT中每一个文字的选择、每一张图片的排布,都直接关系到作品的呈现和评委的印象。因此,他对PPT的制作进行了反复斟酌和不断地修改,力求在五分钟的答辩过程中,充分展示他们项目的科研精髓和创新点。最终,他的辛勤付出和努力得到了评委的充分肯定,他们的参赛作品荣获国家二等奖、吉林省一等奖、吉林大学特等奖。这是对他两年来不断努力的最好回馈。这段漫长而充实的历程,让他深刻领悟到,科研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用心对待,每一次的改进都是为了让科研成果更加完美。

除此之外,在第九届“建行杯”互联网+大赛中,他以团队技术顾问的身份带队参赛,荣获吉林省金奖并入围国赛。在第三、四届芯创杯未来汽车人机交互设计大赛中,他作为第一负责人代表母校吉林大学参赛,力压清华等500多所名校获得全国唯一金奖和银奖。同时,他还荣获美国数学建模大赛国际二等奖(H奖),连续两年获得数学竞赛国家初赛二等奖、吉林省一等奖。

不忘初心,勇担使命

作为当代大学生,他深知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学习之余,他不断努力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身为2020级首批中共预备党员,积极向党组织靠近,入选为吉林大学青马工程班学员,荣获“青马工程优秀学员”称号,被评为青马工程班年度三星学员。

行动之以躬,不言而信。在社会实践中,他抓住一切可以奉献社会的机会,无偿献血、扶贫支教、积极参加抗疫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社会;假期参加“千人千团”,宣传吉大,为吉大吸引优秀生源,多次荣获“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称号;暑期前往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交流学习,团队荣获吉林大学优秀实践团队一等奖及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

落其实者思其树,引其流者怀其源。三年期间,他共参与十九项实践活动,累计志愿时长超过800小时。在校期间,他致力于服务同学、回馈学校,作为辅导员助理、学习部副部长,他协助部门组织策划多项学习活动;封寝期间他作为临时党支部楼层负责人,积极分担学院和班级的各项事务,开展为期两个多月的抗疫工作,工作时间长达200 小时;担任吉智创新社社长期间,他带领整个社团达成六项里程碑。

回首三年多的大学时光,他满怀感恩。他感恩母校吉林大学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并为他提供了恣意成长的沃土,他感恩母校“厚基础、重实践、严要求”的教学传统为他打下了较好的教育基础;他更感恩朱冰教授三年来对他孜孜不倦地教诲和指导以及韩嘉懿等博士师兄对他兄长般的关爱和帮助。如今,面对清华在内多所高校的邀请,他坚守初心和梦想,毅然选择保送他所深爱的母校,继续追随恩师朱冰教授攻读硕士学位。

人比山高,脚比路长,作为吉大人,这是他始终追寻的信仰,也是引领他前进的一束光。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逐梦追光路上,他将永不止步。让中国的汽车工业冲向世界前列,他愿为之奋斗一生!

(记者 荀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