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十佳大学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风采 > 十佳大学生 > 2023年度十佳大学生 > 正文

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 张珺涵
发布日期:2025-03-24

厚积薄发,以“媒”圆梦

——记吉林大学2023年度十佳大学生

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本科生  张珺涵

小档案

张珺涵,女,汉族,中共党员,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新闻学本科生,吉林大学“青马工程”培训班学员,辅修思想政治教育学。曾获国家奖学金、长春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在创新创业学科竞赛中,获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银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国家级银奖、全国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国家级三等奖、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国家级优秀公益示范奖等十余项国家级、省级奖项。曾负责国家级优秀结题大创项目,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SSCI期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现已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深造。

获奖感言

非常荣幸能够获得吉林大学2023年度十佳大学生这份厚重的荣誉,对于母校师友和家长的培养、陪伴之恩,我铭感五内。每次路过宿舍楼墙壁上表彰的往届十佳大学生照片,我经常在心中畅想,能不能也做到像他们一样。转眼即将毕业,感谢学校、学院多维平台的培养,感谢老师们的引领和教导,感谢父母家人的关爱支持,感谢好友同学们的相伴相助。大学的时光里,我们一同成长。这份荣誉是对我们共同的认可,也是对我在未来接续奋斗的鞭策。我将不负使命,不负时光,铭记吉大精神一路前行!

人生信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发声的力量,镜头的记忆,彰显着新闻传播学独特的现实应用使命。怀揣满腔热情,张珺涵来到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求学。在多彩多样的教学中,她赞叹学者哲思的智慧,并形成了自己高效独特的学习方式,获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校学术科技奖。三年来,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她最终以年级综合排名、专业排名第一,绩点4.0的优异成绩,获得北京大学优秀营员称号,最终选择保研至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在智能传播领域深造。她清晰地认识到,“新传”不仅是学科的交叉路口,更是能使自己展翅翱翔的广阔平台。

探智媒未来,闯跨界蓝海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闻传播学没有拘泥于笔头与镜头,而是积极拥抱新技术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张珺涵敏锐地意识到智能传播才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并立志潜心探索更加广阔的智媒世界。

出于对智能化媒体时代研究议题的关注和兴趣,张珺涵组建团队申请 2022 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主持项目“生物传感技术下用户对人工智能主播的视觉偏好研究”,于2023年5月获国家级优秀结题。项目研究遵循认知神经传播学研究范式,通过生物传感实验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用户对人工智能主播容貌、动作、场景等动、静态视觉特征的偏好,从而为未来人工智能主播形象设计在提高视觉表现力与用户交互体验方面提供参考。

谈及这个项目,张珺涵十分感谢指导教师的信任和关键性指导,能够让项目团队在学校融媒体生物传感实验室中,完成对人工智能主播实验的自主创新。在疫情期间,张珺涵突破实验面临的种种困难,最终获得五百万条数据,和伙伴们细致地处理了三次,终于得出实验结果。这个项目也使她在本科阶段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SSCI期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

锐意进取,创意激昂。由于跨界融合的无限可能,张珺涵在老师们的鼓励下广泛参与学科竞赛,与不同学科的同学积极合作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她带领团队获得“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银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全国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三等奖、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公益示范奖等四项国家级荣誉,“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六项省级荣誉,其中八项为吉林大学在该届赛事中所获最高奖项。

传红色血脉,担社会责任

赓续红色血脉,牢记初心使命。生在红旗下,张珺涵热爱党和祖国,一入学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如今已经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2022年,她成为吉林大学“青马工程”培训班“一青班”学员,并辅修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一边在祖国各方行走,一边进行专业学习,探寻信仰之源。井冈山的挑粮小道上,四平战役的堡垒旁,都有她深入理论思考的身影。

致敬先烈,回望峥嵘岁月。踏足当下,启程崭新征途,她在师傅的教导下亲手编织草鞋;在红军当年挑粮的小路上,踏遍苔藓与泥沼;聆听红军英雄的儿女讲述父辈艰苦的信仰之路;在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访过的村落感受柴米油盐,万家灯火。“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她心中更加深刻与殷切。

向前探寻时代发展,向后溯源红色基因。基于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她还参与了两项校级思政课题的研究,聚焦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播,尝试探究高校新媒体在青年工作、网络思政、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优化路径。这些科研经历锻炼了她的实验组织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使她勇于正视错误、不断修正,坚持对科学的追求,立志为智能传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科学研究贡献力量。

实践为本,关怀社会。张珺涵将自己红色的精神火种播撒在社会的广袤土壤之中。她积极服务社会,参加多项校级活动,任“健康传播”“电商助农”校级实践队队长和副队长、“井冈情 · 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文案组组长。她深入基层,为居民清扫楼道,进行科普宣传,为战疫医疗队的子女进行学业答疑,用所学知识助人为乐,获评“长春向上向善好青年”荣誉称号。

履媒体使命,讲中国故事

传播信息是媒体人的使命,奔走一线是媒体人职责。作为心怀传播理想的新闻学子,张珺涵不畏辛劳,立志讲好中国故事,为国家的媒体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

立足中国,沟通世界。张珺涵作为吉林大学盈帆志愿服务团团长,在国际传播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下,创建了“一带一路”跨国文化交流项目,开展国内校园媒体活动、国际媒体志愿活动,创新性地开展了以沉浸式为特色的中华非遗体验活动, 同时还举办了“一带一路”知识竞赛传播古今中外知识。她团结各学院队伍,各尽所长传播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帮助外国友人学习中国文化,服务对象近万人,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国家级银奖。

她后又参与到央视、凤凰网等主流媒体的现场工作中。在第19届国际汽车博览会、2023年长春航空展中,她作为新媒体编辑,随着媒体老师奔波在广阔的场地,见识到直播收视火热的背后,是媒体记者在现场跋涉踩点的辛苦汗水;是摄像师在烈日大风中稳拿沉重设备的黝黑双手;是媒体人在调控台对着对讲机一次次焦急地呼喊,坚守着新闻报道不容出错的职业担当。此外,对强降雨灾后救援工作的视频报道,让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闻工作者肩上的责任。而中央厨房式的新闻生产模式、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等,也不再只是书本和文献上的知识,而是地方媒体基层工作的真切实践。媒体前辈在现场百忙之中耐心教导,使 她感受到了媒体人的精神传承,也鼓舞她在今后的媒体实践工作中尽职尽责,以事实写稿,为人民发声。

除了在新媒体的舞台上纵情驰骋,张珺涵也没有忘记回到传统媒体工作。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她只身一人来到长沙市,只为前往在电视行业仍旧闪耀着青春中国光芒的湖南卫视。“那里有很多综艺作品陪伴了我们的成长”,张珺涵说,“湖南 卫视就像一个老朋友,让我认识到‘综合艺术’的温度。”冬天里,她租的房间没有可以制热的空调,但接近理想时的心是暖的。半个月后,她出差去海口参与2023—2024年跨年晚会的导演工作。她想证明,新闻学子可以是记者,也可以是导演,更可以是任何你想成为的人。为此,她努力适应凌晨四点睡觉,上午十点起床的作息,每天在舞台和办公室间奔走近两万步,被太阳暴晒,也连续每天淋雨十几个小时。为了理想,张珺涵不怕苦也不怕累,因为她深深明白,下不了实践的苦功,便永远也成为不了最优秀的媒体人。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是心向传媒的理想指引着张珺涵走到今天,她广泛涉猎,用脚步与汗水写就青春的精彩篇章,厚积薄发,一鸣惊人。至此,是终点,亦是起点。理想的征途上星辉斑斓,等待着张珺涵探索采撷。人比山高,脚比路长,张珺涵将在新的征途上重新起航,继续以新闻传播学子的力量,为了建设更美好的精神家园而不懈奋斗!

(记者 付思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