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以鉴往知来 博观而厚积薄发
——记吉林大学2023年度十佳班级
考古学院2020级1班

小档案
考古学院2020级1班,由44名同学组成,其中中共党员及预备党员18人。22人保送至北京大学等国内名校继续深造,3个寝室全员保研,保研率达50%;另有2人获得牛津大学等海外名校offer。班级曾获评吉林省普通高校省级先进班集体、吉林省高校共青团“活力团支部”、长春市“高校文明杯”十佳班级、长春市学校“活力团支部”、长春市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奖、吉林大学“十佳班级”、吉林大学共青团“先进团支部”等;累计 110人次获各类奖学金和荣誉称号。在山西夏县师村遗址田野考古实习期间,首次发掘出2枚距今6000多年的石制蚕茧,以及石雕蚕蛹2枚、陶制蚕蛹1枚,各类遗迹640余座、可复原遗物340余件,先后被《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班长寄语
缘起于对考古的共同热爱,考古学院2020级考古班44名同学如同44片各有韵致的花瓣,跨越千山与万水,向着北国春城飞舞而来,汇聚在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交融于山西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师村遗址……承载着吉大考古五十余年的历史积淀,我们牢牢扎根于白山黑土,铲铲传承自先辈衣钵,俯身发掘尽精微,仰首钻研致广大。三年多以来的默契合作、教学相长,让44片花瓣紧紧拥抱在一起,最终飘落在名为吉大考古的“花瓣纹彩陶”上,合力描绘出“探往溯源”的青春篇章。未来江湖路远、山高水长,花瓣终将乘东风之势,再次扶摇直上、缤纷四散,但我们的根永远扎在吉大考古的厚重土地上,未来,将会于九州各地再次粲然绽放。
五湖四海,缘聚同窗,不啻微芒,造炬成阳。考古学院2020级考古班44名同学根植文化热土、赓续文明薪火,探源文明、实证历史, 以“求实创新,励志图强”为引领; 以“探人类之过往,溯文明之源流”为己任;以“构建中华文明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以“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追求。继往开来,争做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考古人;奋斗执笔,书写吉大考古人热爱而沸腾的青春岁月。
仰取俯拾 稇载而归
明所从来、知其将往,思考过去、瞩望未来。2016年以来,吉林大学考古学已经连续两轮列入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考古班同学深感肩负着“丰富历史细节,活化历史场景”的神圣使命,承担着“立足中国大地,增强文化自信”的重大责任。
在前三学年的学习中,考古班同学朝夕求索、焚膏继晷。班级平均成绩87.23,平均绩点3.44,最高绩点达3.86,34人平均绩点超过3.3,占班级总人数的77%。累计103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学年奖学金、东荣奖学金、星火奖学金等学校与社会各类奖助学金。累计18人次获评长春市优秀团员、长春市魅力团支书、校优秀团员、校优秀团干部、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此外,4人完成辅修第二学位,包括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班级曾获评2023年吉林省普通高校省级先进 班集体、长春市“高校文明杯”十佳班级、吉林大学“十佳班级”。
考古班有意愿在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的同学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97%。22人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占班级总人数的50%,创近年来本专业最好成绩。其中,推免至吉林大学13人(包括研究生支教团2人)、北京大学直博2人、复旦大学1人、中国人民大学1人、南京大学1人、北京师范大学1人、武汉大学1人、中山大学1人、四川大学1人。3个寝室全员保研。另有2人已经获得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和杜伦大学的offer。优异成绩的背后是同学们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决心和毅力,他们以热爱作纸,执奋斗为笔,真正做到了学有所成、业有所精。
求真求实 知行合一
用心精至自无疑,千万人中似汝稀。2022年大暑节气,考古班44名同学跟随带队教师前往山西夏县师村遗址,与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一同完成4个多月的田野实习,未来可直获“考古项目负责人”资质。披星戴月、头顶烈日,一铲一铲、一层一层,将书本上和课堂中的所学所闻一一呈现在眼前,真正成为用手触摸历史印记、用心重建历史场景的吉大考古人。正如姜治莹书记在夏县考古发掘现场调研时所讲:“一个又一个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背后,是考古人风餐露宿、青灯黄卷和持之以恒的付出。”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师村遗址首次发掘出2022年一项重要成果——2枚距今6000多年的石制蚕茧,为研究中国古代养蚕缫丝技术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另发掘出石雕蚕蛹2枚、陶制蚕蛹1枚。
除上述发掘成果外,共发掘房址6座、灰坑600余座、灰沟3条、灰堆2处、墓葬10座、瓮棺8座、窑址3座、柱洞20余个。除大量绳纹灰陶、泥质灰陶、彩陶残片外,完整或可复原陶瓷器共40余件。另有陶质生产、生活用具129件,石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共106件,玉石制品19件,骨、蚌器共67件,金属制品共13件。其中,距今约6500至5900年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存,是近年来发掘的距离古盐池最近的仰韶时代早期聚落遗址。
这些重要的发掘成果,先后被《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其中,师村遗址出土的中国最早的石雕蚕蛹成为央视《开学第一课》栏目的重要一讲。该考古发掘团队教学成果荣获教育部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吉林省2022年教学成果特等奖。
除统一实习外,班级同学还利用寒暑假时间,自行前往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内蒙古金斯太洞穴遗址等多处考古遗址进行田野考古实习。截至2023年10月,累计152人次参与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的田野考古调查、发掘与整理工作,其中涉及多个入围和获评各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考古遗址。此外,班级3名同学于2023年暑期重返山西夏县,在辕村遗址承担田野考古实习助教工作。
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考古班同学从兴趣出发,潜心学术,热衷科研。累计发表、在投论文3篇,其中1篇收录于CSSCI期刊《考古》中;共 13人次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承担国家级项目二项,省级项目三项,校级项目一项。此外,班级同学连续两年参与守护海洋文化遗产项目,获得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等荣誉。
考古班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与思想交流,积极参加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学术研讨会、中国考古大讲堂、外国考古大讲堂等系列学术讲座,3人参加“青马工程”等人才培养计划,3人参加中国考古学会考古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此外,考古班同学还将自身所学应用于学术实践中,策划开展欢乐“云”学术系列活动、“献礼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系列讲座、吉大考古学科创建50周年之“吉脉相承”系列讲座等彰显专业特色的学术活动。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 同学们练就了博古通今的真才实学,开阔了横贯中西的国际视野。
砥励前行 久久为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考古班同学自觉树立公众考古意识,依托博物馆、考古遗址等场所,架起考古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带领群众探寻考古奥秘,体验考古勘探、发掘、整理等环节,认识考古学工作过程,让考古从“高冷”走向大众。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知识科普、陈列展览、文创产品、文化活动以及数字化体验等,让考古魅力与公众热情相互滋养。
精心筹划师村遗址每周六下午的公众考古开放日:明确人员工作分配、规划参观路线、制作调查问卷、布置科普展板、研发设计文创产品,并根据不同参观人群撰写相应的讲解词大纲;从考古发掘现场到实习驻扎基地,带领500余名群众走进考古人的“梦工厂”,亲身体会考古的科技和智能元素。参与策划沉浸式互动推理剧《天书》、“春日考古奇妙游”公众考古文化节、“赏灯戏良宵”情景式互动体验等品牌特色活动,面向全校师生揭开考古学的神秘面纱。
积极响应网络文化建设号召,配合央视频开展“万人云考古”直播活动,实现考古发掘现场、权威专家和专业学生的“三方联动”;参与打造“吉大宝藏”、《物华宋潮》精品科普微视频;参与主持运营世界级考古奖项——李济考古奖学金公众考古获奖公众号“时空挖掘机”;参与疫情期间《小考宅寝日记》漫画及周边表情包的创作等。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三年来,考古班同学积极参与博物馆讲解、公众考古进社区等实践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7000余小时,被各地媒体多次报道。他们真正做到了在“刮面、划线”中励志提升,在“找边、找底”里笃行不殆。
连续2年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中,由全班同学组成的“追寻晋南星火,筑梦红色青春”吉大考古新青年夏县实践团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团队,并荣获长春市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奖、吉林大学社会实践团队一等奖。
班级同学积极参加寒暑假返乡招生宣讲团,提升学校影响力;为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临沂市博物馆等提供讲解服务,将理论融入实践;参加全国青少年科学营、全国珍珠生夏令营,助力公益事业;前往中共太原市委办公室、共青团太谷区委办公室等机关单位,服务基层;加入河南抗击洪灾救援志愿团队,从齐鲁大地出发跟随车队为灾区运输蔬菜,回馈社会;参与抗击疫情志愿服务,身影遍及广东、四川等多个省份,覆盖祖国大江南北。
图强图优 立德立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020级考古班自成立以来,始终将思想建设与精神引领放在首要位置。班级半数同学已递交入党申请书,现有中共党员及预备党员18人,占班级总人数的40.9%。考古班团支部获评2023年吉林省高校共青团“活力团支部”、长春市学校“活力团支部”;在吉林大学共青团“创先争优”评比中,连续2年获评“先进团支部”。
考古班为校、院两级学生组织和社团输送了一大批新鲜血液和骨干力量。其中,班级同学参加校级学生组织11人次;担任院团委副书记、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院团学组织部门负责人等主要学生干部9人次;参加吉林大学武术协会、文物爱好与保护者协会、“政能量”志愿者协会、阳光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社团11人次,其中担任社团主要负责人3人次,担任辅导员助理7人次。他们躬身入局,笃行“履践致远”的服务初心;义不容辞,发扬“挺膺担当”的服务精神。
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筑牢思想信念堡垒是贯穿班级的“生命线”。以学院党委整理的学习资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文博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汇编》为理论学习及实践的行动指南,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的强大力量;在山西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共襄盛举,擘画蓝图;跟随党的二十大代表、湖北省考古院方勤院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会后第一时间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开展热烈讨论,共话心得感悟;联合东北地区八校考古文博单位党团支部共建主题活动, 红专并进,理实交融;前往河东特委革命活动旧址、吉林省博物院、伪满皇宫博物院、运城市博物馆、司马温公祠等地研学实践,把握思想之舵,筑牢信仰之基;助推夏县基地临时党支部阵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2020级考古班同学作为新时代中国考古事业的生力军,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牢记青年担当、不负时代重托,扎根田野、勇于实践、奉献青春,努力为实证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做出“吉大”成绩、发出“吉大”声音、提供“吉大”方案,将“吉大考古”这张“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让中国从考古大国迈向考古强国的步伐更加扎实稳健、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