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美好,勇毅前行
——记吉林大学2022年度自强自立大学生
行政学院 苗青

小档案
苗青,生于2002年10月,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专业2019级本科生,共青团员,连续三学年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吉林大学2022年自强自立大学生,推免至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获奖感言:
感谢学校与学院的培养,家人与朋友们的支持与鼓励。老师们教导的专业知识与学术思维,将是我学术人生的坚实基础,而师长亲友们生活中给我的温暖,一直都是我成长过程中的动力。为了关心我与我关心的人们,健康长大,活出自己的人生。吉林大学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站,在此求学,与有荣焉,必不使之蒙污。
人生格言:
What have you done today to make you feel proud?
“看到清晨的阳光,发现自己还能听到声音、看到世界,就已经足够美好了。”先天性耳聋,父母外出务工,祖母卧床,家庭贫困,在苗青的字典里,“苦难”二字从未缺席,但他仍感激着世界给予的一切,带着对美好的憧憬勇毅前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背负着比普通同学更沉重的包袱,苗青在大学四年间一路披荆斩棘,交出了令自己满意的答卷。
云成发轫,臻于至善
患有先天性耳聋的苗青言语识别率仅60%,这意味着在学习过程中,他面临着异于常人的困难。但对于立志以读书改变命运的苗青来说,求学路上没有“放弃”二字。先天不足,苗青便以勤奋予以弥补,以滴水穿石的毅力一路前行。作为一名行政学院的学生,苗青渴望在更高的平台上接触更广阔的国际平台,了解更多国际治理相关知识,便报名参加了JLU-IfaS吉大学子全球胜任力提升计划《全球能源与气候治理线上课程》。全英课程从申请到面试都需要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这对苗青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为了能够成功申请课程,苗青用大量的时间练习英语听说,在无人之处与自己对话,深夜昏暗的楼道与泛着熹微的校园见证着他日复一日的努力。机会没有辜负努力的人,苗青最终顺利通过了课程选拔。为期两周的高强度全英授课,最后的模拟气候大会与英语论文撰写令他在无数个深夜辗转反侧,但也开拓了他在全球治理方面的新视角,成为他学业路上的莫大助力。除去富有挑战性的课程,在日常学习中,苗青在面对困难时也从未选择退缩。课上难以跟上老师的进度,他便一次次找老师探讨问题,课下查阅资料,整理思路,钻研课本,夯实基础,最终在各门课程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身体的缺陷从未成为苗青放弃的借口,他从最细小之处做起,以勤奋作楫,在学术的海洋中勇毅前行。功不唐捐,玉汝于成,苗青最终以年级第三的成绩保研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他以汗水浇灌的花开得灿烂夺目。
扎根沃土,力学笃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名行政学院的学生,苗青深知实践与现实是万物之源,唯有立足现实,才能下笔成文。怀揣对现实的关切,对祖国沃土的热爱,苗青以脚步丈量大地,聚焦现实问题,以创新反哺社会。2021年7月份,河南省遭遇了千年一遇的暴雨灾害,暴雨期间出现的线上线下民间救援力量温暖人心,也成为了学界的关注点。苗青与身边同学针对民间救援力量展开了调研,访问线上的志愿者、组织者以及社会救援队的成员,分析形成了2万余字的《720河南大水民间救援力量调查报告》。从2021年4月到2022年4月,在为期一年的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中,苗青与团队同学们在丁建彪教授的指导下选择了农安县的信访问题作为焦点,为农安县的乡村振兴建言献策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政府平台,最终形成了万余字的《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信访案件类型研究——以吉林省农安县为例》的结项报告,以及针对农安县信访问题的建议报告,得到了农安县前副县长王开远同志的肯定性批示。将个人所学融入社会,苗青将青春热忱融入祖国大地,关注现实,传递关切,用实际行动诠释当代学子的家国情怀。
青衿之心,不懈年年
从豫北农村,到吉大晏园,一路走来,陪伴着苗青的是来自老师、同学的无数善意。进入大学以后,苗青以实际行动回馈他所接收到的善意,以青衿之心投入志愿工作。大学四年间,苗青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公益事业,参与包括公益伴读、二手书回收策划、学校音乐节场务、支教、疫情防控等在内的多项志愿服务,累计志愿时长近500小时。苗青还担任了行政学院资料室的助管工作,在任职的两年间,他把资料室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为资料室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在资料室老师的帮助下学习并掌握了资料书图书管理系统的操作,并协助主管老师完成了吉林大学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图书库和数据库的搭建,整理书目近万本。在资料室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苗青热心地服务每一位到资料室借阅书刊的师生。“能帮的忙就尽量帮”,这是他最简单的想法。2022年疫情期间,苗青自愿担任公寓青年志愿者,参与日常送餐、物资分发、消毒清扫任务。他还申请成为了公寓的志愿理发师,为同学们义务理发,在疫情防控中彰显了吉大学子的使命与担当。现如今,苗青已然将志愿服务融入自己的生活,他希望将自己微小的力量汇入善意的江海,传递青年善意,彰显青年担当,谱写青春华章。
回望大学四年的生活,苗青将自己的成就归为简短的一句话——What have you done today to make you feel proud? 正是因为这句话,苗青没有辜负自己青春里的每一寸时光。苗青认为,生活的成就感与充实感来自每一天细微的进步与积累,只要自己今天又做了一点有意义的事,便问心无愧。每天给自己定一个学习上的小目标,每天给同学传递一点善意,每天对社会多一点关切…每一日的点滴进步与收获使苗青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这些细小的滴流汇入成功的河流,带着苗青奔腾向前。苗青从未给自己的生活设下过高的目标,他只希望自己过的每一天都留下了足迹,前行的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苦难不是生活的底色,美好才是永恒的期待。”苗青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所有人,不要歌颂苦难,不要畏惧困难,不要轻言放弃,只要心怀美好,只要每日进步一点,生活就永远值得感恩。
本科毕业后,苗青被保送至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方向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步入研究生生活,面对身份的转变与全新的环境带来的焦虑,苗青一头扎进书籍和理论的海洋,期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最多的书,弥补自己本科时期的学科缺陷。本科期间所取得的成就使苗青变得更加自信, 使他坚信努力的汗水一定可以浇灌成功的花。他将始终以努力对抗生活设下的苦难,以学术上的成就弥补生活的缺憾。经历了本科四年的成长,苗青更清楚地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他想要成为一个坐得了冷板凳的治学者,以自身所学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出身农村,苗青对农村问题有着更为深刻的认知和了解,他希望自己可以做真正有意义的学问,将国际政治知识融入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规划,以实践滋养科研,以学术反哺现实,为乡村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研究生期间,苗青为自己设下了两个目标:一是在学术领域深耕细耘,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领域的典籍经典,为自己的研究打下夯实的基础;二是扎根实践,从土地中来,到土地中去,在调研走访中丈量每一寸土地,呼应时代关切、人民关怀,在中国沃土上书写属于中国青年的星辰大海。
“做好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尽己所能回馈社会,以海明威‘逆境中的勇气’面对生活的艰难险阻,以青春之我书写时代华章。”这是苗青给学弟学妹的嘱托,也是苗青的终身目标。就像吉林大学校训所说,“人比山高,脚比路长”,苗青一直在路上,从未停止脚步。未来的画卷正在苗青面前徐徐展开,他期望自己能够始终坚守自己的内心,耐得住寂寞,扛得住考验,与众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携手并进,以实践传递马克思主义的薪火,以文字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以热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光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