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奋楫笃行
——记吉林大学2022年度自强自立大学生
物理学院 李路遥

小档案
李路遥,男,汉族,中共预备党员,河南周口人。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现已保送至清华大学继续深造。
获奖感言
非常荣幸可以被评为吉林大学“自强自立大学生”。这份殊荣不仅是对我大学四年的肯定,也是对我未来人生的鞭策与激励。感恩父母二十三年的养育之恩,感激恩师无私地教诲与培养,感谢同学朋友一路的陪伴与支持,你们给予我的温暖与力量是我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未来,我定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祖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汗水。
人生信条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身在井隅,心向璀璨
2000年的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李路遥出生于河南周口的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当全家都欣喜万分地迎接这个小生命诞生的时候,命运却开了一个玩笑,他被诊断为先天性脊膜膨出,必须马上接受手术。但是由于农村医疗条件有限,县医院并不能承担这样一场手术。为了医治身体的疾病,父母只能带着还未满月的他四处奔波,到各大医院求医问药。经过有效的治疗,虽然身体有所好转,但还是不免落下了腿疾,行动不便,同时也花完了父母微薄的积蓄。万般无奈之下,父母只得忍痛将襁褓中未满周岁的他交给年迈的外公外婆抚养,只身前往江苏常州外出务工。
四岁时,父母将他接到常州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医疗,一家人蜗居在十几平米的廉租房内,简陋却温馨。那时,父亲就经常向他讲述钱学森前辈冲破美国层层阻拦,毅然回国效力,助力祖国两弹一星事业的感人事迹。同时,他也在父亲的鼓励下广泛阅读科学名人传记,在那里他知道了牛顿的苹果和万有引力、富兰克林风筝实验和居里夫人的三克镭的故事。科学家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不畏艰难,报效祖国的精神也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火的种子。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随着慢慢长大,他渐渐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为什么自己跑得没有别人快,跳得没有别人高。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相反他找到了自己的一生所爱-物理学。上中学后,他慕名阅读了《时间简史》,虽然读起来似懂非懂,但是“宇宙大爆炸”“虫洞”“时空旅行”,一个个宏观而深刻的主题为他描述了一幅深邃广阔的宇宙画卷,虽然身处教室之中,他的心早已飞向了浩瀚星辰。随着进一步深入学习,在别人眼中晦涩难懂的复杂公式在他看来却是一幅幅精妙绝伦的缤纷画卷。他愈发地感受到了物理学的深刻与美妙,并立下了“成为一名物理学家,为祖国效力”的梦想。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在每一所学校的第一志愿上都填报了物理学,并且顺利地被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录取。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转眼间充实愉快的大学生活已经接近末尾,可原先那个腼腆羞涩的青葱少年的背影仍然历历在目。
2019年,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和父母的期许,李路遥带着背包行囊,满怀期待地踏进了吉林大学这所著名高等学府的大门。五月花广场上,翻看着梦想手册上同学们的豪言壮语和远大抱负,他深深感到吉林大学高手如云,深不可测,也暗下决心励志图强,不负青春。
在进入大学后,即使没有了高中严格的作息安排和班主任老师的严格管教,他也不敢有所松懈和懒散,因为他深深知道物理学的高深与精妙需要他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推敲琢磨先贤们的公式概念,反复体会前辈们的批判与思考,才可以更好消化吸收,为他所用,更好地创新发展,未来更好地助力祖国科研事业的进步腾飞。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课堂上,他认真地听讲、记录,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下,他主动地向老师请教课堂中的疑惑,并提出自己关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和看法,和老师探讨、仔细求证,经常会错过了饭点,偌大的教室只剩下他和老师等最后几个人。课余时间,他叫上年级中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定期地在鼎新图书馆研讨间学习讨论,分享心得,交流困惑,互相监督,共同进步。自此,他看尽了鼎新图书馆门前太阳的东升西落,也看尽了经信教学楼窗外月亮的阴晴圆缺,走在从自习教室回宿舍的羊肠小路上,回首洁白雪地上留下的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心里总会感到一丝欣慰和踏实。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经过不断努力和孜孜求索,李路遥以平均绩点3.91,平均成绩93.6分名列前茅,荣获国家奖学金、院长奖学金、红旗奖学金等二十余项奖励荣誉。一项项荣誉背后蕴含的是他躬耕不辍的身影,最终他在众多优秀学生中脱颖而出,成功被保送至清华大学物理系继续深造。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李路遥愈发感到自己的无知和渺小,也渐渐地对未来有所迷茫。幸运的是,在前沿物理讲座的课堂上,他结识了大学中的第一个导师——理论物理中心的何松教授,并且找到了未来的方向——理论物理。理论物理是一门抽象深刻的学科,需要用到许多高深的物理知识和数学工具。在何松教授鼓励下,他超前自学了多门物理和数学的专业课程,涵盖群论,拓扑,微分几何等等。在大一疫情期间,他和课题组的成员就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学习和讨论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场论等多门研究生课程,并且获得了老师们的认可与肯定。坚实的数理基础让他在之后的学习中游刃有余,也让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均斩获一等奖的佳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竞赛不仅可以锻炼能力,还可以结识更多优秀的同学,优势互补,于是李路遥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在全国物理实验竞赛(创新赛)中,他和队友们以远距离无线输电技术为研究对象,反复实验,修改模型,模拟数据,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奋斗,最终获得了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大三学年,他以负责人的身份主持省级大创项目“基于主动被动混合降噪装置的室内噪音抑制器”的研究。他们忍受着次声波段引起的头晕、恶心等生理反应,艰苦地测量了实验数据。该装置在低频波段采用主动降噪,高频波段采用被动降噪,两者结合具有良好的降噪效果,在低频波段甚至可以达到90%的降噪效果,最终这个项目不仅顺利结题,还获得“挑战杯”优秀奖的成绩。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物理上,他稳步地踏向属于自己的征程,但他不局限于此。在日常的学术讲座中,他了解到机器学习在前沿物理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为了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不足,他报名参加了剑桥大学的机器学习及神经网络项目,希望可以通过识别咀嚼声来监控食物热量摄入,继而开发一款健康管理app,监控居民身体健康。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后,他们在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音频识别的基础上,创新地加入利用Resnet算法的图像识别模型,通过对梅尔频谱与倒谱系数的识别,他们成功地在11000份数据中将咀嚼声识别准确率提高到98.8%,并将代码开源在相关网站上,获得了教授的认可与好评。
其光微茫,众成星河
列夫托尔斯泰曾言:“科学的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李路遥认为为人民服务不仅是科学的事业,也每一位有志青年的责任,更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人生信条。
作为班级的生活委员,他积极组织班会、团建、净月徒步等各类活动。国庆期间,他组织同学们前往长征郊野公园,重走红军战士的漫漫长征路,体会先辈们的艰辛与苦难,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篮球赛、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中,他默默地为运动健儿们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使他们在赛场上尽情挥洒汗水,最终班级荣获院篮球赛第一名的好成绩。作为学院的学业发展助理,他协助老师完成一些基本的任务,并在其中深深地感受到老师工作的忙碌与辛苦,他十分感谢老师的信任与支持让他有这个机会磨炼、提升自己。课余时间他热心地帮助同学们解答他们学习上的困惑,并且感到从中受益良多。他也非常愿意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与心得,帮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更好地体验大学生活。
大一寒假期间,他带领着一支七人小队,前往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江苏省常州市第一高级中学、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等重点高中宣讲,认真地为学弟学妹解读招生政策,志愿填报,转专业等政策,为吉大吸引了众多优质生源前来报考。在疫情肆虐,全员封寝的艰难时刻,他克服腿脚行动不便的困难,毅然参加物资搬运,餐饮配送,党员先锋岗等抗疫志愿活动,发挥了一个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鲁迅先生曾说:“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李路遥深知他取得的微薄成绩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同学们的帮助陪伴和母校提供的宽阔平台。他说他现在的一切知识和能力一定要用在可以为他人发光发热的地方,用在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地方。助力祖国基础科学研究建设,摆脱高新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是每一个吉大物理人毕生追求的梦想与坚守。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他将始终铭记“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和“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吉大物理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