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
——记吉林大学2022年度自强自立大学生
白求恩第一临床医学院 潘琳

小档案
潘琳,女,汉族,中共党员,河南洛阳人。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2019级本科生,吉林大学2022年度自强自立大学生。
获奖感言
非常荣幸能够获评2022年度自强自立大学生的称号,在我看来,能够有幸获得这个称号,对我来说是莫大的嘉赏,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它继续向前走,虽然我过去的人生稍有曲折,但我相信只要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所有的挫折都会跨过。成功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伟大的事业不是靠力气速度和身体的敏捷完成的,而是靠性格、意志和知识的力量完成的。非常感谢在过去的几年里所有帮助我的同学、老师、朋友以及在背后默默支持我的家人,我将带着所有人的祝福一起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人生信条
越努力越幸运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临床医学院2019级本科生潘琳带着温暖的笑容讲起了自己的故事。本科期间,潘琳获得国家奖学金等30余项奖项,并荣登《人民日报》。当谈及她的各项荣誉时,她显得十分谦虚,她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就会有奇迹。
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
潘琳于生命的裂缝中开出一朵向阳之花,虽坎坷非常,却依旧开得盛大。潘琳出生于河南省汝阳县的一个贫困家庭,在她十二岁时,父亲因糖尿病并发症而双目失明,母亲改嫁。在她高中时,她的父亲病情恶化离开人世。自她儿时起,就几乎没有离开过医院。为了给父亲看病,她带着父亲跑遍了家乡的每一家医院,以小小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虽然命运不公,但潘琳遇到了很多愿意帮助她的人。她心怀感恩,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把伞。从小,治病救人这颗种子便在她的心中扎根、发芽、一路生花。她牢记父亲“知识改变命运”的嘱托,在学业的道路上一路高歌。2019年,她以河南省百万考生中前0.5%的成绩考入吉大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立志成为一名大医精诚、尚美至善的白求恩式医生,帮助更多像她一样被疾病折磨的家庭。
步入大学后,潘琳积极乐观,仍然保持高中时的学习习惯,兼顾学业的同时勤工俭学。迎着朝阳,背着月光,她始终将学习放在大学生活中的首要地位,孤独和寂寞是这条路上不变的伙伴,也正是在这条路上,她奏响了属于自己的交响乐。本科期间,她的平均分90+,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吉林银行励学金、东荣奖学金、院长奖学金等多项荣誉奖励和荣誉称号。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
“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应该积极参加学术科研实践,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潘琳谨记“学业”与“科研”是身为医学生的两把利刃。大一刚入学时,在新生研讨课上,VR、5G等技术在康复医学领域的应用效能,吸引了潘琳的目光。她惊叹于医学的先进、技术的强大,对康复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潘琳开始在该领域不断深耕。在老师的指导下,第一篇论文从写作、成稿到发表,几乎“一路绿灯”,为她的科研之旅开了个好头。每每说起科研经历,潘琳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那种魅力在她的身上闪闪发光。截至目前,潘琳共发表中文核心论文2篇,SCI论文4篇。此外,一篇以第一作者撰写的SCI论文正在返修中。
在科研的道路上,她乐此不疲地探索着,她相信付出总是会有收获。“相信自己,不要被环境所束缚,想做的事情就勇敢去做,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导师和辅导员一直鼓励着潘琳,给了她很多的信心和底气。她多次参加“互联网+”“挑战杯”“iCAN”等竞赛,斩获12项国家级、省级、校级奖项。多次大赛经历,不仅锻炼了她的实践能力,也不断提升了她的科研基础。多次的优异成绩也使她作为吉林大学双创基地“康工结合”首期嘉宾进行了课题交流。
“不管是能帮助他人,还是科研成果被他人认可,我都会觉得很有意义。”近万篇学术论文、近万行程序代码,在别人看来枯燥无比的科学研究,在潘琳眼中却都像“甜品”一样,充满慰藉。“科研这件事,一旦开始,就不想再停止了。”为了拓宽科研视野,她先后两次加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的队伍,均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课题并顺利结项。
“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作为基础医学领域最高级别的本科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是所有医学生心中“天花板”级别的存在,参赛经历让潘琳记忆深刻。她和团队成员从中药宝库中寻找灵感,以人参挥发油和急性肺损伤的相关研究为参赛项目,既结合新冠肺炎实际,又传承发展中医文化。在经历了5个月的强化训练后,她打败了113所国内外高校的430个创新团队,荣获大赛的国家级银奖。
“我们临床工作者就应该成为临床问题与基础科研的桥梁,用临床知识去发现问题,用科研思维去分析问题,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潘琳始终记得课间实习期间与一位教授的交流,她一直将这句话铭记于心,并用行动去实践它。
躬身并实践,无愧白医名
大学是一个舞台,除了对专业知识的向往,带着饱满热情完成学生工作也是潘琳对课余生活的追求。作为学生干部,潘琳多次带队参加运动会等校级赛事,从队员选拔、日常训练到比赛安排,她都全程参与。疫情期间,作为党员的她冲锋在前,连续整理每日打卡信息451天,以极其负责的态度和过硬的综合能力赢得学院老师的一致认可。
“躬身实践,才能无愧白医名。”潘琳从未停歇过志愿实践的脚步。2022年暑假,潘琳入选学校组织的“筑梦白医,寻根之旅”实践活动,前往河北唐县牛眼沟村重走“白医路”。在这个过程中,她参与了慢性病调研、为村民义诊等工作,实践活动对她来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她说:“无论走多远,我都会牢记自己的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白求恩精神。”
此外,她每年都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仁心”的铮铮誓言。她把“被他人需要”当作自己的幸福,热心公益,累计志愿时长超700小时。她像一缕阳光,给身边的人带去温暖。一束束微光彼此吸引汇聚成团,一点点地把阴霾照亮。
角色百变,行不受限。“平衡”“探索”“自信”以及“成长”是潘琳对大学生活的形容。“但我还是略感遗憾,觉得自己还能做到最好。”潘琳笑着说道。
“饮水思源,我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吉大的帮助。”潘琳始终感恩学校提供的各类图书资源、各类科研实践平台、各项奖助政策……这些感谢不是虚无缥缈的只言片语,而是她大学生活的真情实感。她将对吉大的感谢转化为了实际行动,用奋斗的脚步回馈母校的滋养。
一路走来,潘琳感慨自己得到了太多的帮助:在父亲生病时用心救治、耐心安慰的医生;为她上学解决后顾之忧、提供经济支持的村民和爱心人士;科研上、生活中事无巨细提供帮助的老师;学习与生活道路上志同道合、互相鼓励的伙伴……他们用坚实的臂膀为潘琳撑起一片蓝天,使她得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如果我能遇到当初的‘自己’,我希望有机会,也有能力去帮助她。”潘琳始终心怀感恩,用力生长,用心践行最初的承诺。
花自洛阳来,北国展溢彩。“回想这一路走来,虽然辛苦但充满了欢乐和幸福。”做一名温暖的医生,是潘琳对自己的期望。纵使生活遍布磨难,她却依然执着向前,不断播撒阳光与温暖;生命越是艰难,她越是绽放出自己更美的姿态。
“过去的荣誉是对我努力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我未来的一种勉励。我会继续坚定笃行,我将永远怀着这份精神激励迈向崭新的征程。”漫漫医学路,她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赓续白求恩精神,以热烈的姿态在祖国的北疆继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