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自强自立大学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风采 > 自强自立大学生 > 2022年度自强自立大学生 > 正文

动物医学学院 马存辉
发布日期:2025-04-02

芳华待灼,砥砺深耕

——记吉林大学2022年度自强自立大学生

动物医学学院 马存辉

小档案

马存辉,男,汉族,中共党员,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动物医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现已保送至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继续深造。

获奖感言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无数个日夜的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而今才梦想成真。感恩母校和动物医学学院对我的栽培,感恩亲人和良师益友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帮助。大一时,学习、生活乃至对未来人生的考量皆使我感到迷茫,机缘巧合看到了感动文集,这些优秀的学长学姐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其人格魅力感动着也启发着我,原来一个人的大学生活可以过得这么多姿多彩。逆袭源于不甘,拼搏始于梦想,成就归于忙碌。曾经仿佛燕雀的我终是有了鸿鹄之志,四年的光阴,终究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人生信条

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也是天堂,又何惧远方!


马存辉出生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山村,生活的贫苦没有磨灭他学习的热情。2018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在校期间,他累计有52门科目满绩,参与1项国家级大创,发表SCI论文1篇,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3次,荣获吉林银行励学金、校优秀学生、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三等奖等二十余个奖项。即使生活诸多磨难,马存辉仍用坚韧与毅力谱写了一份美丽的答卷。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在马存辉的记忆中,儿时的生活虽然贫苦但充满了快乐。那时候村里的家家户户都很穷,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最常见的食物是黑馒头、烩菜和面片子,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得上肉。但马存辉从来不会抱怨环境的艰苦,反而会从点滴的小事中感受到幸福。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补贴家用,但是每次回家都会给他带村里见不到的小玩意:有时是包装精致的零食,有时是造型奇特的玩具,还有时是他想看好久了的故事书。家人的爱是他避风的港湾,也是他前进的动力。

小学一年级时,马存辉每天都要穿过茫茫的乡间野地,才能走到学校去读书。小小的他并不觉得这一切是辛苦的,反而因为能学习而感到满足。从二年级开始,马存辉来到乡里的学校寄宿,每学期都要带上自己的粮食:黄豆十五斤,麻油二斤,土豆三十斤,淀粉十斤,还有一大袋白面。在物资匮乏的小山村里,即使是学校的食堂,所能提供的菜品也是十分有限的,但是马存辉从不觉得饭菜不可口,对他来说,面片子和方便面泡上馒头就是一顿顶好的美食了。所谓“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学习的时光总是会让他忘记物质上的匮乏,感受到精神上的丰盈。他热爱读书,班里小小的图书角只有十来本书,都被他读了个遍。《史记》《杜甫传》《弗莱明传》《毛泽东传》《狼王梦》……他就像一颗充满着生命力的种子,从书中汲取着知识和成长的力量。

马存辉以全乡第一,全县前十的优异成绩从小学毕业之后,来到了当地县二中读初中,并顺利考进了市一中。高中的学习竞争更加激烈,但马存辉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在一次期中考试中,他还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然而,正准备跟家人分享喜悦时,他却发现,曾经像大树一样为他遮风挡雨的父亲如今却连行走都变得困难。细问之下才知道,父亲前段时间突然昏倒,被送往县医院做检查。正值农忙之际,地里的庄稼还等待着收割。对于靠天、靠土地吃饭的农民来说,秋收关乎着一家人的生计和温饱。无奈之下,父亲只能先从医院离开,回家休养。他望着父亲消瘦的身影,不禁潸然泪下,只恨自己不能快快长大,为父亲分担家庭的重担。夜里辗转反侧时,他为父亲写下一首短诗:看如山般伟岸背影,现形神佝偻,颤抖,两个男人的眼泪忍不住地流,一回首,一抬手,不忍,别过头,已攥紧了拳头……

对于马存辉来说,这一年的冬天格外冷。他在学校上课的时候,突然接到电话让他速回。这简短的只言片语让他心中愈发不安,他赶紧赶回家中,一进门看到他的父亲躺在炕上,全身浮肿,他泣不成声。听到他回来的声音,父亲赶紧强撑着安慰他:“别哭,爸爸没事,爸爸还能吃水果和蔬菜……”然而奇迹并没有眷顾这个苦难的家庭,第二天,父亲还是永远离开了他。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他还没能从父亲离世的巨大悲痛中走出来,母亲又在他高二那年被确诊为肾囊肿和肾积水,还查出了糖尿病。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将他压垮,反而激起了他不服输的斗志,他在心中暗下决定,一定要活出一番样子来,重新撑起这个家。从此,他更加努力学习,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连吃饭和回宿舍都是跑着的。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成绩始终稳居前三名,并在全国中学生生物联赛中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二等奖。也正是凭借这个奖项,他通过了吉林大学自主招生的选拔,来到了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读书。

求学路上漫漫,不负星光不负卿

独自一人来到异乡求学的日子必然是困难重重的。马存辉坦言:“大一时,学习、生活乃至对未来人生的考量皆使我感到迷茫。”但是,马存辉永远是那个充满干劲,充满力量的青年。他很快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并且以保研为目标奋发努力。在课堂上,你永远能在第一排看到他认真学习的身影。他成了科讲和图书馆的常客,值班的老师都已经记住了这个勤奋的孩子。为了不荒废周末的时间,他还辅修了思想政治教育双学位。

通过四年来的努力,马存辉的成绩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科研上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2021年,马存辉通过选拔进入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清华大学方面的暑期班,该项目全国仅有三十九人入选。在这里,他学习到了生命科学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为之后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负责的两项校级创新项目均以优秀结题。凭借着扎实的知识储备,他还参与了一项国家级大创项目“瑞香素通过抑制VIM-1活性恢复亚胺培南抗菌作用研究”和其他两项重点科研项目,并发表了一篇SCI论文《NMPA-approv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ingwei Pill: new indication for colistin recovery against MCR-positive bacteria infection》,影响因子为5.455。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参加学科竞赛,作为负责人带领队伍获得了2022年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国家级三等奖。

星光不负赶路人,马存辉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凭借优异的成绩和丰厚的成果获得了推免资格,现已保研至我校动物医学学院,师从贺文琦教授。

做千里行侠客,不惧前路雨潇潇

大学期间的学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二时,最疼爱他的爷爷也去世了,这让马存辉又一次受到了莫大的打击。为了维持生活,马存辉开始了他漫长的勤工助学之路。四年来,他担任过吉林大学保卫处安全员和图书馆公共服务助理,累计完成了100余篇调研报告,并有800工时的值班记录。他还一直在和平水站兼职送水,再苦再累都咬牙坚持,累计送水七千余桶。大学期间,他靠着自己的双手,赚得生活费三万多元。马存辉的生活极其简朴,最艰苦的时候他甚至一顿饭只吃一个素菜和一两米饭。除去自己的花费,他还能省下一笔钱来补贴家用。

马存辉心中时刻感恩着母校和动物医学学院对他的栽培,感恩亲人和良师益友对他的支持。他也决心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更多人,把这份关爱和善意传递下去。

2019年,他参与了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联合举办的“内蒙古自治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项目。作为县级负责人,马存辉需要组织和协调五个乡镇的访问工作。他每天六点就要起床,常常工作到深夜。由于交通不发达,在各个村子间的往返全要依靠双脚步行。马存辉还记得,有一次他徒走了十公里,只为到乡镇去换一些现金,以便发放给受访者,让他们安心。回忆起这段经历,马存辉从来没有觉得辛苦,他说,家乡人民的乐观和勤劳深深地感染了他,他为他们的吃苦耐劳感到由衷地钦佩!

四年来,马存辉一直积极参与到各种公益活动中,他主动申请成为OCEF的一名义工,为贫困山区孩子们组织捐款,给农民工的孩子们上课,参与基金会对贫困家庭孩子们的助教和访问工作。在疫情期间,马存辉还主动报名担任校园抗疫志愿者,累计志愿学时达500余小时。

“逆袭源于不甘,拼搏始于梦想,成就归于忙碌。”马存辉相信,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也是天堂,又何惧远方?未来,他将继续带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意志,以奋斗为桥梁,向着广阔的人生和梦想,乘风破浪,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