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十佳大学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风采 > 十佳大学生 > 2021年度十佳大学生 > 正文

数学学院2018级 侯頔
发布日期:2025-04-02

务本求真明数理,躬行践履心赤忱

——记吉林大学2021年度十佳大学生

数学学院2018级  侯頔

小档案

侯頔,男,汉族,中共党员,重庆市人。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唐敖庆理科试验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现已被新加坡国立大学录取。

获奖感言

有幸获此殊荣,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时代为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吉大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求实创新的学风熏陶着我;师德高尚、学术精深的老师对我悉心培育、诲人不倦;志同道合的同学与我互相启发、共同进步。欲戴其冠,必承其重,今日的成果,更让我不敢懈怠,备感重任在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青年应该有一代青年的担当。迈向未来,我将以社会为己任,以家国为担当,在追梦圆梦的路上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的荣光。

人生信条

莫问前程事,飒然沙上蓬。

——信条引用自《旅中早秋》(刘威)


“青春忽妍好,半岭丽朝阳”引用自《青春》(张耒)。青春珍贵如此,要怎样度过才有价值?吉林大学数学学院的浓厚学风浸润着侯頔的心灵,关于青春的答案,他已了然。

坚守初心为务本,勤学笃行为求真。侯頔以“莫问前程事,飒然沙上蓬”为信条,坚持对数学的热爱,永葆一颗追寻真理的纯粹之心,“不把时间全花费在刷绩点上”,在知行合一中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淬真品格,以体验者的心态、实干者的姿态一路高歌前行。2021年,侯頔获评吉林大学年度十佳大学生。他的一片赤忱,只为热爱,只为勇敢,只为盛放。

勤勉好学求真理

2021年5月4日,数学学院人的朋友圈被一则消息刷屏——唐敖庆理科试验班2018级本科生侯頔被《人民日报》“点名”了!《人民日报》当日刊登全国100名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优秀代表名录,侯頔作为吉林大学唯一入选者榜上有名。这是他第三次获得国家奖学金。

侯頔是个名副其实的学霸,他以数学满分的成绩考入唐敖庆理科试验班,三年来,平均绩点3.98,平均成绩95.68,连续三年年级第一,先后获校级及以上荣誉40项,获奖学金10余项、9万多元。但他从没觉得自己有异于常人的天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很重要”,谈及自己的学习经验,他多次强调“方法”与“习惯”。

“数学专业的学习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在大一打好基础。”起初,侯頔并不是班上思维最敏捷、反应最迅速的,有时甚至会“上课跟不上节奏”。“数学学科比较特殊,30%在于课上听讲,70%在于课下的努力。”善于反思的他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既然自己不习惯跟着学,那就主动学。课前,他投入大量时间自学,努力对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课中,他积极与老师互动交流,持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课后,他反思、总结,反复温习教材的每一个章节,确保熟能生巧、拈之即来。为了把基础打扎实,侯頔坚持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无论寒暑,都要在经信楼的长廊里花半小时温习前一天的学习内容,刺骨寒风和皑皑白雪,都不能阻挡他坚定的步伐。大一时期课程满、时间紧、学习节奏快,一度使他的周末与周中都没有区别。

大一打下的坚实基础,让侯頔在接下来的学业和竞赛中游刃有余。2021年5月,侯頔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数学类(高年级组)一等奖,这是该赛开赛十多年来,吉大学生首次获得一等奖。

“数学并没有很多人想象得那么遥不可及,对我来说,它和摄影、音乐一样,是自发的兴趣,只是带来的快乐更加持久。”从小到大,数学都是给予侯頔最多自信与动力的一门学科。在吉林大学数学专业学习的三年里,他逐步明晰了自己对数学的热爱,决定将其作为日后继续深耕的土壤。2021年,侯頔被新加坡国立大学破格录取,将以全额奖学金攻读数学博士学位。

求实创新显真章

航空轮胎对于飞机举足轻重,如今中国民用飞机轮胎依赖进口,我国航空轮胎关键技术面临“卡脖子”难题。因此,航空轮胎的设计与开发十分重要。大二时,侯頔主动与学院张然教授联系,申请参与吉林大学航空轮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在最初进入课题组时,侯頔并没接触过用C#语言编写程序,这是他第一次在陌生领域独立解决问题。在他看来,这是挑战,更是机会。在没有人能够手把手地指导的情况下,他通过各个渠道搜集资料,自学相关知识。无数个挑灯鏖战的夜晚,他用勤勉和汗水填补知识空白,用勇气与恒心攻克技术难关。而正是那些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复一日,让人看到了坚持的意义。

终于,侯頔作为团队唯一本科生参与开发工业软件,依靠自主设计的算法程序,以除导师外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软件著作权,为解决我国民用军用航空轮胎“卡脖子”难题作出了贡献。该成果得到校领导和教授的一致认可,侯頔也被授予中国航天科技奖学金。

成绩面前,侯頔并没有沾沾自喜,反而清醒地自我反思,认真复盘所学所得。通过反思和复盘,他认识到自己从小到大训练的学习思维,是按照给定的内容一步步储备知识,再学以致用。然而,生也有涯,学也无涯。在科研领域,能够及时从无穷无尽的知识汪洋中快速、准确地找出解决问题所需的路径和方法,才是核心和关键。在研究过程中,他学到了如何从零开始学习自己并不擅长的知识、如何独立解决难题,对他日后开展科研颇有助益。

三年来,侯頔作为第一负责人参与国家级大创,以除导师外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赴中科院学术访问半年,钻研最优运输优化算法;于佐治亚理工大学交流学习半年,研究机器学习中过参数化问题。累累科研硕果,是对他沉心科研、求实创新最有力的加冕。

一个人学习能力的上限,既取决于勤奋学习的持久力,更取决于对学习规律的洞察力。侯頔善于总结学习规律、钻研学习技巧,凭借这个“金刚钻”,才让他拥有了“揽一万件瓷器活”的底气和勇气,使学业和科研变得“轻而易举”

砥砺前行淬真金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学习和学生工作并不冲突,全天高度集中地学习很容易让精神紧张,兼顾开展学生工作,既能让我收获奉献的幸福感,也有助于劳逸结合。侯頔致力于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勤奋学习的同时,也积极参加学生工作与志愿活动,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侯頔曾任学生会执行主席、辅导员助理,组织Sigma朋辈小讲师开展数学讨论;参与管理学院新媒体中心并编写推送,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300小时。作为唐班班长,他组织试验班赴长沙参加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术年会,带领团支部开展“千人千团进校园”宣讲、“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民生调研等活动,获年度社会实践活动一等奖,先后获评“创先争优优秀团员”“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学生等。”

“凡事要尽力而为,但享受过程远比追求结果更重要,因为生命本来就是一个过程”。侯頔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很享受这种服务同学的责任感与帮助他人的幸福感。所以,他不去刻意“刷”绩点,而是把更多时间花在理解生活、学习思想、开阔视野和提升格局上,将务本求真的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生活、融入实践,不知不觉间,成绩的提升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如今,有许多同学在“内卷化”的焦虑中迷失自我、迷惘抉择。对此,侯頔坦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划和节奏,我觉得把时间投入更值得付出的事情上,才是让自己不留遗憾的生活方式。”

心栖梦归处,不负韶华年。侯頔的“赤忱”,体现在他求学的认真上,没有太多复杂的念想,但求无愧于心、不留遗憾;体现在他做人的真诚上,摒弃浮躁的心态,但凭一腔热忱、一腔热爱。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最好的模样——勇敢、执着、坚定、真实。

彼方尚有荣光在,侯頔正向未来昂首阔步,大步向前。

(研究生记者 孙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