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十佳大学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风采 > 十佳大学生 > 2021年度十佳大学生 > 正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8级 张蕾
发布日期:2025-04-02

“计”艺精湛,知行合一

——记吉林大学2021年度十佳大学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8级 张蕾

小档案

张蕾,女,汉族,中共预备党员,山东青岛人。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唐敖庆理科试验班(计算机方向)2018级本科生。现已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深造。

获奖感言

能够获得本科阶段的最高荣誉,首先感谢学校给予我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机会,让我真切明白了“求实创新,励志图强”背后铿锵有力的信念;其次感谢学院,在四年的本科教学中,我的思维变得更为理性、全面,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样要感谢所有尽职尽责的任课老师,是他们每堂课的认真耕耘,为我打开了一扇又一扇光明的知识大门。其中我最想感谢的是周丰丰教授,一直以来周老师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高昂的学术热情、勤奋踏实的学术态度都是我学习的方向和榜样。我也要感谢朋友、同学的一路陪伴,在学术和生活中给予我无数温暖。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是他们给予我生活上的关心和经济上的支持。

回首大学四年,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探险,又像是一段甘苦交织的美梦。吉林大学永远是我最亲爱的母校,在这里,我褪去了青涩,换来了坚毅和勇敢。我也将继续秉承“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不改初心,牢记使命,潜心探索人工智能背后的根本性原理,立志成为一名基础研究的探路人!

人生信条

一念起,万水千山。


“以我所学供之于世,以我所志献之于身”,常常把这句话铭记于心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8级本科生张蕾,一个怀揣着发展我国计算机科学事业初心的女孩。

知易行难:“越努力越幸运”

在高中选修课上学习编程的张蕾,一定想不到她与计算机的缘分竟如此难以割舍,2018年秋天,她以第一学校第一志愿踏上了吉林大学计算机专业的道路,从此一发不可收。

开学之初,当得知自己以省最低分通过计算机专业投档分数线时,张蕾暗下决心,预备开启她的“逆袭”之旅。为了学好专业课,摸索学科规律和节奏,朝六晚十是张蕾的生活常态。除此之外,她还保留着高中时每天背英语单词的好习惯。本以为选择计算机专业,“从此数学是路人”,张蕾万万没想到的是,专业课与数学紧密相连,仍需继续培养自身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出于对计算机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她硬着头皮啃下了高数、线代、概率论等一块块硬骨头。入学以来,教室第一排是张蕾的固定座位,不懂就问是张蕾的秘密武器,脚踏实地是张蕾的代名词

知易行难。课上听懂和具体操作是两码事,张蕾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一开始写程序时,运行频频出错,但并不知道何处有问题,只得慢慢调整,慢慢理解。“我原来是比较急的性子,慢慢地变得没有那么急躁,适应了这个学科的节奏。”张蕾笑着说。

事实证明,张蕾的努力没有白费。三年下来,张蕾的平均成绩为94.38,位列专业第一,是全学院568名学生当中唯一推免GPA达满绩4.0的学生。国家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吉林大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科研实践奖学金个人一等奖、吉林银行王湘浩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拿到手软”,六级630分,顺利通过PETS5,发表SCI核心论文,拥有两个软件著作权,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等各类竞赛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并且拿到了吉林大学唯一一个获得全额奖学金参加2020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阿尔伯塔项目的名额。如今,张蕾已被中国人民大学免试录取为硕士研究生,该校信息检索方向在CSRankings排名中位列世界第一。

但她始终觉得这些荣誉只是对当时自己的肯定,一边向前走一边放下是张蕾坚持的信条。不忘初心,以一知万,张蕾怀着谦卑平和的心态在计算机专业的大道上学习进步,乘风而行。

学霸当然不止一种颜色。张蕾曾获得过全国高校传统文化知识竞答省级二等奖,对计算机专业如此痴迷的她同样对中国古典文化深感兴趣,床头的《李煜诗词》等读物牵引着她追求内心的富足,苏轼的“何妨吟啸且徐行”更是激励她苦中作乐。

越努力越幸运,默默耕耘的张蕾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话。

融会贯通:“做一朵奔涌的浪花”

2019年10月,中国计算机大会上有一个低着头认真记笔记的女生,她时而抬头听只有在教科书里见到过名字的专家学者们侃侃而谈,时而默默点头。张蕾觉得自己进入了理想的国度,在这里,她看到了更大的世界。“这个研究领域很精彩!我们做的东西是有意义的!”

自此之后,张蕾更加笃定科研初心,希冀着有一天能成为学术前沿一朵奔涌的浪花,为我国计算机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做科研并非易事。2021年,张蕾作为第二作者在SCI二区核心期刊《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为本科的科研实践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论文在发表之前,张蕾度过了无数个泡在实验室的日子,反复选择实验路径,不断反思,总结规律,一次次假设、论证、实验、失败、重建……伴随着实验结果的好坏,张蕾的心情起起伏伏。那时,为了得到更好的结果,她常常和导师讨论到半夜12点,不间断的尝试最终形成了更成熟的论文思路

投稿屡屡碰壁也是科研人常常面对的困境。但好在张蕾拥有一颗“大心脏”,她乐观坚韧地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坚持着。“很感谢我的导师周丰丰教授,他总是鼓励我,让我更有自信,把挫败感转为成就感。”

科研兴趣点很重要。大一下学期接触生物信息学,张蕾便确定它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生物信息学,是用计算机的方法去解释一些生物学上的现象。计算机专业和生物学的跨域、跨学科研究正是张蕾一直在寻找的方向,她认为,学科之间的研究是互通的,不同专业的专攻型人才集中到一起能迸发出更多的能量,互相学习、沟通交流,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把计算机专业和生物学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张蕾做出了她的努力。2020年,张蕾作为团队负责人,独立领队完成了《女性糖尿病的预测及预防》项目,并以第一著作人的身份申请了《基于集成学习的女性糖尿病预测及预防的分类模型系统V1.0》软件著作权,主要是根据女性的身体指标和日常行为,通过算法去预测患病的风险、概率。行之维艰,对于张蕾团队来说,项目难度不小。从敲定流程到与生物学方向的知识结合,得出合理的结论,张蕾团队开足马力,做了很多工作,不断摸索尝试,最终有了满意的结果。

“做科研最难的是否定自己,但同时也要不断刷新自己。”做科研的过程中,不断推翻曾经已有的幼稚的、不够周到严谨的想法,同时接受研究结果可能非常差的状况,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张蕾深深感受到这点,放低心理预期,勇于试错,敢于尝试,自我激励是她常常提醒自己的话,她明白调整心态是每个科研人必学的技能之一。

当科研撞上竞赛,张蕾收获的是一个又一个好成绩。2020年,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在2021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以张蕾作为主力的竞赛队从26112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取得了F奖特等奖提名,为国争光。各类比赛,除了收获满满的荣誉,张蕾也得到了飞速的成长。

随着对计算机领域愈发熟悉,张蕾看到了更多科学家对科研事业的责任感和热爱,看到了计算机科学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助推力,这不断感染着她潜心钻研计算机科学的决心,相信未来她能在专业领域上掀起一阵波涛!

学以致用:“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以我所学供之于世,以我所志献之于身”,党员身份的张蕾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渴望成为有能力为社会作贡献的人。

当想到世界的一些角落,有些人因为生计等问题无法享受良好的教学环境、优质的生活状态,张蕾便希望能有更多的光照亮他们。新冠疫情爆发,信息网络技术使师生居家上网课,知识传播到每一处,那我们的技术能不能往更远的地方扩展一下呢?

事实上,她不断利用专业知识参与公益项目,努力为社会送上她的祝福。张蕾曾作为学校代表参加了iOSClub夏令营,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全国高校中的一些优秀学子组队,共同设计了一款公益复健软件Healer。张蕾注意到,病患所做的复健运动比较枯燥,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这一群体,为了让病患康复过程中能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他们利用AR虚拟现实技术,设计了一些游戏,使用户根据游戏,例如钓鱼或扔保龄球等动作,实现运动锻炼的目的,增强运动内容的趣味性。

除此之外,张蕾学以致用,协助运营春雨志愿者社团后台公众号。同时参与了一项跨国合作软件开发的公益项目,设计了辅助医生诊断脊柱侧弯的公益软件,满足群体需求,为医学发展做出尝试与努力。

入学以来,张蕾热心于各类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累计时长达430小时。从担任2020年全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志愿者,参与命题的难度测试及赛程宣传,到作为主要宣讲人参加“千人千团进校园”招生宣传活动,冬季扫雪、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关爱流浪猫狗等活动中都能见到她的身影,张蕾切实地在为师生、为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志愿服务虽会占用张蕾的部分时间与精力,但对于善于规划时间且自律的她来说,做好事对她的生活有着锦上添花的意义。“能帮到别人我就很开心,很有成就感。”每每凭借自己的能力帮到更多人时,张蕾认为自我得到了肯定,获得了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她动情地说,“即使自己是一滴微不足道的水滴,也要义无反顾地投入时代的洪流。”

平凡孕育高尚,细小昭示博大。在吉林大学这片沃土上,张蕾把对计算机学科的赤诚融于行动,留下了一串串坚实而闪光的足迹。不忘初心与使命,铭记“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张蕾将带着爱继续大步向前。

(研究生记者 刘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