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十佳大学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风采 > 十佳大学生 > 2021年度十佳大学生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 杜思睿
发布日期:2025-04-02

思政路上的追光者

——记吉林大学2021年度十佳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 杜思睿

小档案

杜思睿,女,汉族,中共党员,河南南阳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8级本科生。现已保送至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深造。

获奖感言

悠悠清湖水,浓浓吉大情。母校的栽培托举、师长的教导关怀、同窗的切磋陪伴使我取得今日之成绩,也让我在温暖与感动中拥有继续奋斗的力量。在吉大与马院学习生活的岁月铸就了我坚定厚重的信仰,磨砺了我坚毅不拔的品格,滋养了我清澈善良的情怀,鞭策引导着我在担当中历练、在实干中前行、在尽责中成长。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没有人能躺在过去停滞不前,我愿在新的征程一切清零,以毕生的努力和热忱、怀揣始终不渝的热爱与信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道路上坚守下去,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的道路上坚守下去!

人生信条

安心于长远的奋斗。

——引用自《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想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是马克思高中毕业论文里的一段话,也是杜思睿的初心所在。

先行:追梦之旅

2018年夏天,杜思睿力排众议,坚定地选择报考了当时冷门小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了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没有错。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爱,高中时已经在杜思睿的心中悄悄萌芽,她也在近4年的学习中更确定了追梦的方向,“我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站在讲台上。”

入学之初,杜思睿开启了学霸的“地狱模式”。她每天五点半晨起读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毛泽东选集》《中国共产党历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书籍百读不厌,甚至其中的经典段落熟读成诵,杜思睿在其中找到了独属于她的乐趣。一个面包、一袋牛奶,是支撑杜思睿在图书馆待上一天的物质食粮,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她情有独钟的精神营养品。努力二字的背后是杜思睿对信仰的坚守,朝夕不倦。事实上,选择一个新开设的专业,杜思睿也曾心里打鼓,面对未知,人常会有些许不安的情绪。然而,在真正接触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后,杜思睿深深地被吸引了,“越学越喜欢,越看越精彩!”即将本科毕业的她感慨道。

阅读原典对学术研究的作用不言而喻。回想起钻研经典原著的日子,杜思睿备感艰辛,但有滋有味。《共产党宣言》是杜思睿深度阅读的“大部头”之一,研读它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坐在寝室,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打开《共产党宣言》,从晚上8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杜思睿用了5个小时的时间,全神贯注地沉浸在理论的世界里,“读完这篇著作感觉酣畅淋漓。”

功夫不负有心人,杜思睿的努力换回了属于她的荣誉与骄傲。她学年成绩连年第一,专业课平均绩点达3.98,获国家奖学金、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生奖励基金、吕振羽奖学金、东荣奖学金等校级及以上荣誉奖励30余项。毕业后,杜思睿将进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博连读,成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首批直博生。

在她看来,绩点和荣誉的积累是内在成长发展的副产品,对她来说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扎实的理论积累滋养自身,早日成长为一名对党和人民伟大事业有用的人。

“笨鸟先飞”是杜思睿的自我评价,但怀揣着鸿鹄之志的她将继续在思政教育的蓝天里高飞远举。

践行:落地生根

好学不倦,力学笃行,是杜思睿的代名词。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她逐渐理解理论背后的运思逻辑,当她运用理论知识回答、思考和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问题时,信仰落地生根,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了她归属感。

理论与实践碰撞,杜思睿写出了一篇篇学术论文,用文字表达声音,用青春书写梦想。截至目前,杜思睿已经发表了4篇学术论文。其中,她撰写的《Understand XiJinping’s Thought from a Broad History Perspective》以独立作者身份发表在国际全英刊物《Advances i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Psychology》上。她在老师指导下撰写的《中国共产党注重开展调查研究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以除导师外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在中文核心CSSCI来源刊物《学习与探索》上。

但论文写作、发表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杜思睿宅在家里构思、着手一篇论文的写作。为了写好这篇论文,当时的她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家里的书桌上、床上、地上铺满了她搜集的文献资料……然而论文的发表又成为一大难关,多次投稿被拒,面对这种令人心灰意冷的情况,杜思睿乐观地说:“写作过程中沉淀的逻辑思维和方法是我最大的收获。”

步履不停的杜思睿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正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制度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相关工作,在学术训练的路上渐入佳境,始终如一。同时,作为团队负责人和主讲人,她带领着团队成员,精心打造了思政课作品《党建引领脱贫路,先锋托举小康梦》。在老师的指导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这一作品获得了“绽放抗疫青春·决胜最美小康”第四届吉林省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大赛一等奖、教育部领航计划优秀奖。天道酬勤,杜思睿的努力终有回响。

学而不思则罔。保持思考与写作至关重要,杜思睿把这一“通关秘籍”牢记于心,培养自身的批判性学术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地在钻研探索中锻炼自身。在她心中,马克思是她一直以来的榜样,马克思主义是其毕生的信仰和追求,杜思睿以实际行动诠释为人类共同发展做出努力的初心。事实上,杜思睿希冀着有一天能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解决中国的一些现实问题。

有志者事竟成。杜思睿的信仰在思政路上落地生根,终有一天信仰会开出花来,绽放美好。

乐行:“微光”不微

“当梦想拥抱了信仰,要一直坚守下去”,这是杜思睿被清华大学直博录取时朋友圈里的内容,她对思政的热情从学术带到了生活中,希望以一束微光照亮更多的人。

本科期间,杜思睿参与组织、策划了各类党团日活动50余场,撰写各类新闻稿及汇报材料百余篇,积极发展党员同志,助力打造“马上学习”“精神普照光”“红色文艺展”等创新性品牌活动,和老师、同学们共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团委从“0”到“1”的突破。2019年,她带领所在团支部当选2018级唯一一个“校十佳活力团支部”,而她,也连续多年获评“校优秀团干部”“校优秀学生干部”。

从班级团支书到学院团委副书记,从吉林大学校学生会轮值主席到全国学联驻会执行主席,杜思睿的工作岗位和角色在不断地改变着,对她来说,唯一不变的是对学生工作的热情和为同学服务的执着,“责任感越来越强,为同学们服务的初心越来越坚定。”

作为全国学联驻会执行主席,杜思睿在共青团中央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驻会工作,积极参与学联及所在部门的各项工作,深入多地参与高校学生会改革评估,参与全国青联对台实践交流。她撰写的关于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的综述文章,被团中央书记处印发为全团要讯,发表在共青团中央官网上。

为了把光照向更多人,杜思睿真挚地说,“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

献血车上撸起袖子,对着镜头微笑的是她;迎新现场忙忙碌碌的是她;穿起防护服毅然加入家乡的抗疫志愿服务的还是她,这个用点滴行动服务社会,身体力行的女孩就是杜思睿。如果问起她印象深刻的一次志愿服务,她会向你讲述起那群“来自星星的孩子”的故事。

2019年寒假,杜思睿前往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参与了自闭症儿童康复陪护训练,在那里,她结识了一群自闭症儿童。看着他们最初对陌生人的抗拒,到对她的亲近与信任,杜思睿被他们感动。回忆起寒假时与他们相处的日子,杜思睿仍觉得历历在目。在了解到患者家庭的实际困难后,她积极撰写提案报告,为“来自星星的孩子”发声,鼓励同伴关注这一群体,呵护自闭症儿童。

作为志愿者的杜思睿,还参与筹备了全国学联和全国青联共同举办的“中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周”交流营活动,与来自美国、日本、阿富汗、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留学生深度访谈交流后,她深深感受到中国力量带给人民群众的自信感和幸福感。2019年夏天,杜思睿随校青马工程参与全国大学生“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前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接受沉浸式红色教育,被先辈们为了民族和国家的美好明天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深深打动,她立志要在革命热土上追随先辈足迹。

以身许山河,以心怀万民;理论筑根基,躬行践信仰。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杜思睿早已下定决心,“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她将以毕生的努力和热忱,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道路上坚守下去,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的道路上坚守下去

(研究生记者 刘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