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十佳大学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风采 > 十佳大学生 > 2021年度十佳大学生 > 正文

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2018级 任远
发布日期:2025-04-02

去追光,肆意向阳

——记吉林大学2021年度十佳大学生

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2018级 任远

小档案

任远,男,汉族,中共党员,安徽淮北人。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8级本科生。现已保送至北京大学继续深造。

获奖感言

感谢学校和学院老师!没有母校的支持,不会有如今的学习条件;没有老师的教导,不会有如今的求知若渴;没有家人的支持,不会有如今还在前行的自己。

千百年来,人类将一种热泪盈眶的感情赋予星空,用神经元间微弱的电流去幻想,用羸弱的肉体器官去记述传颂,用机械承载着孤单和希望。那里有什么?在遥远的某个将来,我们可以看见更多,可以被见证更多。那是象征着、小到我们每个个体的、努力的意义。任重道远,我一定会看见更多精彩。

人生信条

一切的最好结果就是“不后悔”。


迎着冬日里第一束阳光,任远背上书包和“今日份”的学习计划,踏上前往自习室的路途。清晨的冷风拍打在面颊上,冷冽地驱散了倦意。路过早点摊,买上一份冒着热气的煎饼果子,他一面边走边吃,一面举着手机背单词。一口咬下去,硬邦邦的感觉袭来,他一愣,又咬在了早已冻冰的手指上。

冬来暑往,在这条通往自习室的路上,任远走了4年。

“我的名字很好记,任重而道远的首尾两字!”他的四年就像是他的名字一样,一路向上走、向前看,有安排、肯吃苦、不抱怨、不将就,用自己的方式踏出了一条坚实的光明大道。

求学之问:0.0001的进阶之路

从一个萌新小白到专业学霸,需要几步?任远的答案是:0.0001。

2018年,任远以安徽省压线分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没有惊人的天赋,他一度以为自己是周围人中的“普通人代表”。刚入学时,在“写给三年后自己的一封信”中,看着眼前的空白卡纸,一连串来自心灵深处的灵魂拷问在脑海中激烈撞击。在信的最后一行,他捏紧了笔,表情严肃地写下了“我希望三年后的自己,会是专业第一”。这是他给自己定的目标,也成了他学霸进阶之路的开端。

“回忆起那段时间的状态,两个字,亢奋,”任远感慨地说,“感觉自己脑子里那根紧绷的弦没断就很厉害!”

“明天”是抵达成功最遥远的距离,“今天”开始行动才是最响亮的语言。晚上12点睡,早上6点起,之后逐渐从6小时压缩到5.5小时、5小时、4.5小时,直至趋于稳定,他开始学着规划自己的睡眠时间。无论是寒风凛冽、夏日清凉,抑或是泛着青绿的秋日,他都坚持早早走向自习室。

规划时间更要规划学习方案。一天之计在于晨,英语、课前预习、学习进度……他将当日乃至一周内的学习计划清晰罗列出来。“列好学习进度表,更重要的是能以向上的态度完成。”对于任远而言,“计划赶不上变化”是绝不允许出现的情况。

59门功课满绩,25门功课在95分以上,10项实践经历全部满绩,连续3年专业第一,连续3次获得国家奖学金、曾宪梓奖学金、校优秀学生,漂亮成绩单背后是任远反复推导每个公式的专注、完成计划的坚定与踏出“舒适区”的执着。每一个0.0001步的迈出,不仅是管理时间的过程,更是管理自己的纪律。

“如果我的努力助力国家在芯片领域前进0.0001步,那么1万人就能推进1步,14亿人就能推进一大步,这是我的理想!”他激动地说。

自2018年美国制裁中兴通信事件以来,美国芯片制裁不断升级,中国加快谋求芯片自主供应的脚步。这让任远萌生了从强电领域跨向弱电领域的想法。于是,他立下三年之志,弱电知识、半导体物理、CMOS集成电路设计等成为他学习计划的重要部分。

心所向,驰以恒,近两千人推免角逐中,他成功跨专业至北京大学芯片设计与研发方向,希望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助力国家在世界芯片领域挺起中国脊梁。

成长之问:亢奋的“竞赛达人”

“一把抓上那个电烙铁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肉特别香。”任远笑着调侃道。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门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的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熟练运用各类机器与技能则更为关键。

216+实验室是学院著名的明星实验室,有先进的机器设备、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及志同道合的“战友”。在这里,任远付出了每一个寒暑假。真听、真看、真感觉,“模仿并超越”的剧情在3D打印、建模、刻板、光雕等各项技能学习中不断上演。烙铁烫红的手指、电机划伤的疤痕、电容爆炸后的漫天飞屑……打开实验室的医疗箱,消毒、喷药,他淡定地应对着每一次受伤。成长的过程是疼痛的,但对他而言更多的是新奇与亢奋。

“客观世界是一个模拟世界,很多东西没有办法定量阐述,用一个理论的角度推导一个物理现象,这个很神奇!”

2021年,他和两名队友报名参加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选择了“检查高等教育的脉搏和温度”一题。这个题的关键在于用数学模型来衡量和评估不同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疫情期间,距离的遥远无法放缓求知的心跳,任远与小组成员在线上通力合作。他们选取不同国家的典型案例,积极查找国际组织及官方统计数据库,分析了各国经济情况、基础教育现状、高教资金投入以及人口占比、社会阶级结构、疫情影响等多项指标,从落后的印度到发达的欧美,成功以数字的角度还原了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四天四夜通宵达旦,最终他们一起斩获Honorable Mention奖项。

在竞赛中对于方案的苦思冥想以及柳暗花明后的快感是一件非常亢奋的事。“比赛的时候,我们一起在实验室里熬夜通宵,饿了就蘸点叉烧酱啃馒头,吃饱了继续干活,那时候整颗心都浸在里面,像过山车一样随着项目推进起起伏伏!”

在校期间,他斩获了吉林省高校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一等奖、吉林大学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等奖项,主持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同时,他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一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以第一作者撰写论文并获得导师推荐收于学院论文集。

科研竞赛给他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水平的提升,更是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从逻辑思维到辩证思维、整体思维的提升,从感受世界到理解世界并用科学改变世界,任远在创造的乐趣中一路披荆斩棘,用努力与坚持活出滚烫人生。

初心之问:人间烟火里的“英雄主义”

趁着年轻,自己有把子力气,应该做些真正有意义的事儿!”他笑着说。

以十万分的激情与勇敢,奔赴一场志愿之约。他是“创响中国”活动中教导儿童焊接、编程等技能的科技思维启发者,也是奔忙在六个校区回收废旧电器、为全院师生维修电子产品的志愿服务“仪修哥”。

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暴发。武汉封城后不久,任远所在的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出现确诊病例,紧张、慌乱悄悄笼罩着整个社区。当地政府在第一时间采取了封闭管控,组织志愿服务队开展相应工作。

“我是党员我先上!”一声坚定的话语刺破了黑夜的嘈杂与恐慌,退伍老兵的话一下子点醒了同为防疫志愿者的任远。“现代青年就应该有那股向上的劲儿!”居民出入登记、各场所清理消毒、外来人员排查、上门送餐……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拿起了“枪”战斗在一线,守护人民的安全与幸福。

印象最深的是那次他拎着蔬菜和肉敲开了被隔离居民的门。时光停滞的一瞬,大爷扶着门,满眼血丝,脸上的皱纹里藏满了无声的憔悴与疲惫,嘴角却洋溢起感激的笑。任远望着他,脸上的口罩遮住了自己的表情,但内心却感到从未有过的温暖。“淮北市相山区最美志愿者”称号记录下了任远在危急关头的勇敢与付出。

生活于生活之上,平凡中奉献,奉献中精彩。在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课席卷而来时,除了兼顾自己的课业学习之外,他在学院内为同学们开设课下辅导班,以精巧的知识点贯通起整个知识体系,辅之以自己的学习经验与心得,累计影响上千余人次,形成总结笔记上万余字。

在学生工作中,他先后担任院分团委组织培训部副部长、院学生会体育部部长、学院行政管理助理,在琐碎而繁多的工作中享受为他人服务的乐趣与成就感。吉林大学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院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见证着他的一路成长。

任远喜欢一个人走在路上,看着夜幕下冒着热气的夜摊,车流与人海汇成一片斑斓,这人间烟火让他感到莫名心安。“所遇一切皆笑纳,一切都在越来越好,我想守护那份美好。”

梦想的颜色是中国红,科技的脊梁是中国红,复兴的答案更是中国红!矢志不渝,任重道远,“我是任远,我是吉大学子,我会是中国脊梁!”未来,在为祖国芯片产业发展添砖加瓦的道路上,心怀美好与感恩的他会用自己的方式践行自己的承诺与誓言。

(研究生记者 陈雅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