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有温度的法律人
——记吉林大学2021年度十佳大学生
法学院2017级 闫灵犀

小档案
闫灵犀,女,汉族,中共党员,江苏连云港人。吉林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现已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深造。
获奖感言
攻坚克难,厚植为民情怀;知行合一,永葆后浪初心。能获今日之殊荣,要感谢母校栽培、师长提点、同学帮助。这项荣誉既是母校对我的肯定,也鞭策着我日后无论走向何方,都要秉持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明德笃行,隆法致公的院训。我将会用所学知识回报母校、回馈社会、报效祖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青春在法治事业的发展中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人生信条
脚踏实地、志存高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在李商隐的诗中,“灵犀”喻义心领神会、感情共鸣。作为一名吉大法律人,闫灵犀人如其名,在追寻法律理想的路上,与弱者共情、为正义发声,给看似冰冷的法律条文赋予了应有的温度。
笃学不倦 自律人生出成绩
2018年,顺利由我校经济学院转入法学院的闫灵犀,正式上了第一堂宪法课。曾经停留在纸上的宪法法条,经老师的讲解,竟变得生动起来——宪法条文如何产生?代表何种含义?它的历史与理念是什么?脑海中迸发出一个个问号让她意识到,看似简单的法条背后,是被搭建起的严密逻辑大厦。从此,闫灵犀便深陷法学的魅力之中。
本就少上一学期课程,考试科目是别人的两倍,对闫灵犀来讲,学习的时间实在紧张,“我只能一份时间掰成两半用。”在学校,她一直坚持着6点前起床的习惯。清晨,表铃还没响过三声,她就已起身,“叫醒我的,是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的计划!”闫灵犀笑着说。
记忆性内容能靠努力弥补,却无法达到她理想的效果。“法律逻辑架构、价值内涵间的关系非常精妙,每个制度如何设计、衔接,都需要思考,才能更加深入。”在知识点背后,思考其制度原理,并将其连接,形成完整的逻辑框架,才是闫灵犀学习的“制胜法宝”。可思考过后,产生的问题谁来解答?老师成了为她答疑解惑的“智囊团”。
一次偶然的课下答疑,让闫灵犀加入了李拥军教授的研究生课程群。起初,研究生的授课内容她有些难懂,“可是老师讲越多我之前没接触过的知识,听了后我就越开心。”正是欣赏闫灵犀那股不畏难的韧劲儿,不久后,教授邀请她参加师门读书会。《大国宪制》《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规训与惩罚》……在老师的引导下,闫灵犀快人一步,接触国内国外的法学名作,提前感受研究生的学习状态。
课堂之外,她也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向前辈师兄请教、关注社交平台经验贴,闫灵犀将他们反复提及的书目汇总,成为另一份必读书单。摸索间,她不仅获取了学院间、学校间各类交流活动的信息,更一步步拓展了自己对法学的认识。
中心图书馆四楼阅览室,有闫灵犀的固定“工位”,也是她的休憩之所。没课的时候,她最喜欢待在这里。每当压力过大或是劳累时,只要在藏书区的一排排书架中走过,心中就会获得一丝的宁静,“这是我独特的解压方式”,闫灵犀说。四年沉淀厚积薄发,最终,闫灵犀用综合测评4.0满绩、位列年级第1名的成绩“逆天改命”,以后来者居上的勇气证明了自己。
迎难而上 科研路上不服输
初入大学校园,不同于多数人对未来的懵懂、迷茫,闫灵犀的心中已有规划,目标也十分明确——读研,到更大、更广阔的平台看看。“大学四年的时间,我都在为它努力。”
2019年8月,闫灵犀留意到,本院的“法哲学研究小组”发布了纳新启事。2014年由侯学宾教授发起至今,小组内汇聚了一批批热爱法理学的同学们,翻译法学经典外文文献、夯实法学理论根基,引起闫灵犀极大的兴趣。
经历重重考核,她顺利成为小组一员,然而翻译法学原典是对英文水平、逻辑思维的双重挑战。一年半的时间,每周讨论从不缺席,翻译内容累积10万字,她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回想起那段日子,闫灵犀感慨万分:“这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我对法律问题的思考方式,令我受益匪浅。”
大二寒假,正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闫灵犀选择担任大创项目负责人,“我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也想逼自己一把,考验自己的学术水平在本科阶段能够达到哪种程度。”在指导老师王军明副教授的建议下,项目组以“司法大数据”作为切入点,结合案例研究,将研究主题定为《黑社会性质组织涉案财产的认定和处理》。
可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小组的计划,2020年上半年,所有课程都在线上进行,项目组也将重心放在选案例、筛案例上。5月份,临近期末考试,在同学们紧张备考时,学院发布通知,大创项目将在6月中旬立项。许多项目因准备时间不足而夭折,闫灵犀作为负责人,也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可她不甘心因此草草放弃,只能带领组员坚持下去。
筛选出的200多个案例中,有些判决书达到十几万字,每天能筛出的案例十分有限。时间紧、任务重,闫灵犀心急如焚,却从未想过认输。“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的建议,熬过了筛选工作,后期就顺畅多了。”6月19日,经由她的最终整合,3万字立项书被成功投递,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立项阶段,闫灵犀的大创项目获国家级立项,在结项阶段,又以8项成果结项,最终成为法学院唯一一个国家级优秀结题项目。“我已经全力以赴,也经历了‘至暗时刻’,就算失败也不后悔!”同时,作为项目负责人,她所申报的课题获批“司法大数据”实证研究项目,她作为代表,现场展示其创新性研究方法,荣获结项二等奖。
如今,闫灵犀已顺利保研,但她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今年假期,她计划到外校的“鉴定式案例培训班”学习,“这种方法在法学界很热门,我想及早学会,增加一个学习、工作上有效的分析工具。”长久以来,闫灵犀从未将视野局限,她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德法兼修 社会实践显担当
“当法律事件发生时,不可能只考虑其法律属性,对社会属性的考量也必不可少。”学法的时间越久,闫灵犀也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绝不可行。当理论知识落脚于司法实践时,定会产生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复杂的,需要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判断。真正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带着好奇心,她踏上了一次次难忘的实践之旅。
2020年6月,还未放假的闫灵犀了解到,北京大学中国社会调查中心正在为“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招募暑期实习生,“实践出真知,深处看中国”的标语深深触动了她,且“养老”正是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闫灵犀乐于为其贡献一份青年的力量。
正式加入后,她才发现这份工作多么烦琐。闫灵犀所应聘的质控核查员,需要在访员上门寻访老人后,做进一步的核查与回访。当访员将调查问卷、结果与访问录音上传后,她会一字不落地再听一遍,找出偏差与错误之处,并与访员进行沟通。
但无论多么细碎的工作,从未影响她一丝不苟的态度,同样,访员们耐心安抚老人、坚持访问的精神也打动着闫灵犀。当她得知未来相关数据将公开,用于学术研究时,一股责任感油然而生,“我不能因为工作做得不细致,影响到整个数据。”在她看来,这才是真正的社会实践,“我能从中看到社会的一个侧面、人们各异的生活状态。”
家中“优秀核查员”的证书,被安放在书架的一侧,这只是闫灵犀众多社会实践工作的冰山一角。早在2019年,她就开始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民检察院实习生的身份参加“走进社区、以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未成年人检查法制教育进校园”“爱在你身边——阳光儿童关爱行”等活动,三年来,她主动担当起一名法律人应有的社会责任。
回到校园,她还是我校2019级“青马工程”培训班的一员。大二时,闫灵犀前往井冈山参加专题培训班。唱一首红歌,编一双草鞋,站一班岗哨……她真切地感受了动人的红军精神。返校后,闫灵犀多次参加“青马学员带你读党史”“18级优秀青马学院寻访活动”等活动,为师弟师妹们讲述红色故事,她用高达542小时的志愿时长、高质量的帮助效果换来了“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法学院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攻坚克难,厚植为民情怀;知行合一,永葆后浪初心”是闫灵犀引以为标杆的两句话,未来,她的选择仍与“民”有关。硕士研究生阶段,她计划以民法作为主要方向。它的理论渊源悠长,框架严密,许多制度设计引发了闫灵犀的极大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它与人、与生活实际最为贴近。前路漫漫亦灿灿,闫灵犀将步履不停,勇敢探索“法”的奥秘!
(研究生记者 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