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自强自立大学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风采 > 自强自立大学生 > 2021年度自强自立大学生 > 正文

汽车工程学院 曾宣霖
发布日期:2025-04-02

“智能汽车魂”的觉醒

——记吉林大学2021年度自强自立大学生

汽车工程学院 曾宣霖

小档案

曾宣霖,男,汉族,中共党员,江西赣州人。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工业设计(车身工程)专业2018级本科生。现已保送至同济大学继续深造。

获奖感言

昨日,趟风冒雪来到吉大,今日,得众托举获此殊荣。白山松水,巍巍吉大,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曾经跨过3000公里的相遇仿佛就发生在昨日,转瞬间,又将告别北纬43度的吉林长春。感谢母校四年的栽培,师长的倾囊相授和同学的鼎力相助!

面对未来汽车“新四化”发展的重大挑战下,我定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承“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吉大校训精神,以振兴民族汽车科技为己任,努力攻克核心技术,破解“卡脖子”难题,竭力奋进,再接再厉,不负此殊荣,不辜负期望,将青春热血扬洒在向世界科技强国不断进军的道路上!


人生信条

Everythingnegative-pressurechallenges-isallanopportunityformetorise.(压力、挑战,这所有消极的东西都是我取得成功的催化剂。)

——科比·布莱恩特


江西赣州是曾宣霖的家乡,地属山地丘陵,层峦叠嶂,总是笼罩着浓重的雾气。落后、闭塞的山区生活,像一辆传统老式车,要想成功运转,踏实笨拙的“蛮力”有时更奏效。而开阔的城市生活,更像是一部现代化的智能汽车,开启它,需要一些巧思,需要一些蜕变,需要一些梦想。

2018年,曾宣霖坐着绿皮车来到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求学。2019年,他决定选择与时代同步的汽车智能化作为研究方向。2021年,他被推免至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攻读车辆工程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深造方向是智能驾驶预测优化与安全控制,依然是汽车的智能化方向。

曾宣霖手中有一项“一种多功能智能小车”的新型专利,一项“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泊车控制系统V1.0”的软件著作权,他的“智能汽车魂”随着他的成长已然觉醒。

成长:“疯狂的海绵”

Everythingnegative-pressurechallenges-isallanopportunityformetorise.(压力、挑战,这所有消极的东西都是我取得成功的催化剂。)篮球名将科比的这句名言,是曾宣霖最喜欢的一句话。

他很喜欢篮球。“但从高中开始,体育运动寥寥无几,根本没时间。”高中的“珍珠班”时期,曾宣霖疯狂地“压榨”自己,埋头苦干,努力努力再努力。“刷题”“纠错”几乎是唯一能做的事情,他像一块“疯狂的海绵”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汲取知识。

2015年,贫困山村的父母送他远行,去往离家近200公里的赣州中学读高中,为了那个宝贵的资助读书的机会。高中时期在压力下从未懈怠的奋发,成了他倔强的惯性,为的是不辜负自己、不辜负时间、不辜负任何一个支撑自己的人。

2018年曾宣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但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天资聪颖之人。早些时候,他总是用一些不太讨巧的“蛮力”,像一辆老式汽车。这似乎是家庭带给他的骨子里的“倔”,没有捷径,他的来路,脚印显得格外深。

“我就想多学点东西,大一参加了8~9个社团,时间根本分配不过来。”“大二慢慢了解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愈发迷茫,很痛苦。”回头再看,曾宣霖说,那是一段蛮荒又努力的试错时光。各方面都要去尝试一下,错了的方向就排除掉,最后能留下的就值得坚持。在这些不断试错的过程里,他用这样看似笨拙却又无比扎实的方式在一点点成长,这是平凡而坚韧的父母对他最大的影响——踏实。

曾宣霖像块“疯狂的海绵”,抓住所有的机会,竭力吸收养分用来成长。他对待时间,就像海绵挤水一样,总能“榨”出一些,做许多事情。那些匆忙的脚步和身影,连杏花都知道。

每年的四月份,“杏花节”是南岭校区的招牌。杏花大道上,纷呈的摊位,涌动的人潮,曾宣霖总是更加忙碌。当大家在“杏花节”上参与好玩有趣的环节,在杏花海里美美拍照,沉浸欣赏的时候,他是学生会的工作人员,带着工作牌,穿梭在各个摊位前处理协调各样的事情。

而要说曾宣霖最留恋的地方是哪里?图书馆和肯赛车队实验室并列第一,这是他的回答。自律是努力型选手的全能发展的撒手锏。“执行起来比较狠,计划是一定要完成的。”他列出To-DoList计划清单,用“四象限法则”进行时间管理。理论学习就去图书馆,从早7:30到晚

9:40闭馆,除了吃饭、上课的时间,都在图书馆。2019年整个暑假是在车队实验室来回跑。图书馆的日常和假期他都在,他觉得在那里看过的朝阳、星空和人都是最美的。

2022年,曾宣霖即将毕业。在校的两个月,“抗疫志愿者”工作贯穿全程,每天从早6点到晚12点零碎的任务,把他所有的时间都打碎。而在这样的碎片化时间里,做课题、听讲座他一样没落下,“疫情只是停顿,实际上,要做的事并不会减少。”对他来说,用心思考的时间反而变多了。

“疯狂的海绵”曾宣霖的自我成长,从未松懈。他从艰苦的岁月里走来,扎实而笨拙地“折腾”“试错”是他跟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长夜已彻,山扉洞开,前路清朗。

蜕变:“选择”与“集中”

“南岭冲冲冲”“图书馆里缘”、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151809班/152010班、汽车工程学院学生会、肯赛节能车队车体组、博世校园俱乐部、静默管理期南岭二公寓,感谢遇见!——这是曾宣霖在朋友圈里写下的毕业告别,在许多地方,他都留下了蜕变的印迹。

典型的“斜杠青年”——中国青年报记者曾在报道中这样称曾宣霖,兼任并胜任多重身份,是蜕变带给“疯狂的海绵”的一份回礼。比起最初疯狂汲取的状态,他更懂得了取舍,明白了“选择”与“集中”,他的汽车魂逐渐变得“智能”起来。

经过一整年的摸索,比起“传统”技术研究方向,曾宣霖对于汽车“新兴”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大一课程刚结束,2019年,他就选择辅修了通信工程学院的创新实验课程《格斗机器人》和《基于飞思卡尔单片机的智能小车》,自学了编程和一些专业软件,接触了不少与汽车行业息息相关的前沿知识。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他参与的项目《Raspberrypi4智能小车结构化场景自动泊车系统》被评定为国家级项目,顺利结题。2021年,他参加的吉林大学肯赛节能车队,夺得壳牌汽车环保马拉松赛事全国总冠军。

2021年的春节前夕,曾宣霖的腾讯会议已经开了超过80小时。2021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从出题到答题,他和团队熬着通宵,建模、做图表,完成了将近25页的论文。“这是全新的体验,能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他热衷于这种新鲜事物,最后斩获一枚M奖。

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他愈发清晰,选择对智能化方向集中发力。三维数字化建模大赛中,曾宣霖的作品“落水车辆打捞救援车”从校赛一等奖到省赛特等奖再到全国总决赛二等奖;他参加的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在校内选拔中也突破重围进入国赛的争夺;他还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和一项软件著作权收入囊中。理论知识在创新实践中的融会贯通,曾宣霖愈发娴熟。

2020年9月,他曾任辅导员助理。“早晨一睁眼,微信提醒的红标已经变成省略号”“早上5点从中心校区附近打车,到南岭,7分钟就到了,路上一辆车没有”“走进校门,踏进办公室,新的事情已经在等我”……曾宣霖负责一整个班30个新生的报到、军训、做表格、分配寝室、选班干部,还有纷至沓来的文件,自己需要准备英语四级考试、数学建模国赛、挑战杯、上专业课、做实习……忙得简直要起飞。

“其实,根本就平衡不了,只是一个选择和集中的过程。”曾宣霖坦言,协调学业和学生工作,牺牲睡眠是最佳选项。当“疯狂的海绵”发生蜕变,一些对于努力的奖赏也随之降落。

大学期间,曾宣霖获国家励志奖学金、黎明奖学金、曾宪梓奖学金、校优秀学生、优秀学生标兵等近40项学业荣誉,奖助学金累计将近10万元,除了覆盖掉学费和生活费,他选择用一部分来投资自己。“配置了一个学习的电子设备、报名社群课程、学德语学雅思、参加夏令营,除了补贴家用,还存了一些。”他一直小心翼翼地对待这些奖励,账单里也满是选择和集中。

“在摸索中试错,在试错中前进,在前进中思考,在思考中蜕变。”懂得选择与集中,这是曾宣霖与世界相处的新方式。

远行:“中国新青年”的梦

右手握着印有“中国新青年”的手机壳,左手拿着检测管,身着一整套全白的防护服,曾宣霖盯着“吉祥码”的眼里有光,在黑色镜框后显得格外坚毅。南岭校区二公寓的宿舍门口,他正在辅助核酸采样医护人员提前进行扫码、封管,以提高采样效率。此时此地,“中国新青年”的梦,是曾宣霖心中默念的“战疫必胜”。

2022年2月末,在吉大的最后一个寒假结束。曾宣霖带着许多学习计划、很多毕业想象,绿皮车坐了两天一夜回到学校。他不知道一段“抗疫征程”即将到来,也未曾设想,自己会在召集志愿者的第一时间挺身而出。5月中旬,学校抗疫形势好转,他回到家乡。“没考虑那么多,党员嘛,应该的。”回想起自己做抗疫志愿者的选择,他觉得是一种本能反应。

在他的认知里,这种“中国新青年”的担当似乎萌生在2016年,一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公开课上。那年,曾宣霖在江西省重点中学赣州中学新华珍珠班上高二。因为一年前,他是全县中考成绩第二名。

“珍珠班”意味着,优秀的贫困学生高中三年将在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资助下完成学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他给资助者写着一封封感谢信,“让爱传出去,让中国从人口大国变成爱心大国,也是一直埋在心里的东西。”大学期间,他多次在线上支教,帮助来自山东省、陕西省、黑龙江省的4名学生辅导数学功课近3个月,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他尽全力助人,算是一种回馈。

他曾是一个受助者,那时候,“中国新青年”的梦,是迫切地想成为一个有力量的助人者。

自己DIY绑的草鞋不堪一击、背着绿色红军挎包烂漫地笑着、身着红军军装在大铁锅前炒菜……一张张照片勾勒出曾宣霖2019年暑假“体验红军的一天”。同年4月,他通过层层选拔进入了全校仅59人的吉林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青马工程)骨干培训班,第一次主题教育的实践活动设在江西省井冈山,班级的八九个菜全被他一人包揽,他化身大厨,忆苦思甜,苦中作乐。

那时候,“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的吉大品质已融入灵魂,曾宣霖燃起了“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火热梦想。后来,他辅修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

关于曾经迷茫过的抉择与探索,他摆脱了稚嫩的彷徨,愈发积极作为。“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积极适应这个世界的新变化,通过不断学习为自己充电。”在曾宣霖看来,大学生如果在掌握汽车宏观知识的基础上,提前接触前沿技术,就能更符合时代需求。

“青年一代汽车人应当以振兴民族汽车科技为己任,攻坚‘卡脖子’问题!”2022年5月10日,他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曾宣霖的梦,关于他的汽车专业,关于他期待的民族汽车科技。“中国新青年”的梦,长成了为国家、为民族、为未来的梦,他的“智能汽车魂”正在觉醒。

曾宣霖的梦,这个“中国新青年”的梦是一场远行,从江西赣州启程,到吉林大学进修,再到将要奔赴的同济大学深造,他一直在成长,连同他的梦也一直在竭力长大。

北岛说,“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北岛《青灯》。”曾宣霖在朋友圈写道,“整理行囊,扛起梦想,启航远行”。这一程,他带着吉林大学淬炼过、滋养过的汽车人的灵魂出发,他的脚比路长,他的路没尽头,他的世界从未设限,他的世界关乎“汽车魂”的“智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他最好的写照,正是因为他的坚持不懈和饱满的热情,使得他在各个方面表现都很突出,并取得了一定的傲人成绩。”这是曾经的辅导员李季老师对他最朴素也最中肯的评价。他从艰苦岁月而来,怀揣最炽热的学子心,走向更坦荡的未来。

(研究生记者 邱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