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向日葵上的少年
——记吉林大学2021年度自强自立大学生
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 高尚

小档案
高尚,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南周口人。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现已保送至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深造。
获奖感言
我一直觉得自己非常的普通。在申请自强自立大学生的时候我还把乏善可陈、平平无奇挂在嘴边。但当我在老师的帮助下梳理我的大学四年时才发现,哇!我怎么做了这么多事情?我只是觉得吉大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这么多的机会,不能浪费了而已。总要去学一些本领、做一些事情的嘛,也不辜负这最美好的大学时光。脚踏实地慢慢地走吧,人比山高,脚比路长。
人生信条
哪怕生活充满了沮丧,我也要躺在向日葵上,面对着太阳的方向。
2018年,高尚以河南省文科重点班第1名的成绩考入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他受邀参加老乡聚会,席间一位大四学长微笑着站起来,讲述了自己在大学期间取得的优异成绩,并自豪地说:“我的大学生活过得充实且精彩,没有留下一丝遗憾。”这番发言给刚入学的高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他便开始思考,该如何书写自己的大学篇章?当他毕业时是否也能坦然说出“不留遗憾”呢?
“像向日葵一样面向阳光”
来不及等他多想,生活就先抛出了一道难题——生存。和住进象牙塔里的同龄学子不同,父母离异的高尚和弟弟,自幼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他清楚,经济困难的家庭无法负担自己上大学的费用,于是从入校第一天起,高尚就自觉承担起了养活自己和帮扶家庭的责任。
军训刚一结束,高尚就找了第一份兼职——给宿舍楼送水。一桶水40多斤,他每次拎两桶从一楼上到六楼,仅一学期就送了近3000桶。他担任吉大致远连锁超市前卫总店的学生店长、做家教、去实习,通过10余份兼职实现了经济独立,自主承担了学费和生活费,累计助学实践时长超过1700小时。
从前高尚想象的大学生活,大概是从早到晚泡在图书馆里看书,但实际上他的生活并非如此,“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去挣钱的路上”。
然而这样的落差却没有在他身上留下沮丧的痕迹,身边同学对他的印象多是“爱笑”。笑,是高尚在最艰难的时刻学会的功课。那会儿他刚上初二,许久未见的爸妈突然回到老家离婚,他用“像被一个盆扣住了”来形容那时的状态,“里面是漆黑的,外面一点光也透不进来,(我)也不跟外人接触。”他开始大量地看小说,沉溺于虚幻的世界。一天突然从书中看到一句话:“哪怕生活充满了沮丧,我也要躺在向日葵上,面对着太阳的方向。”他的心一下子被击中了,立马从床上爬起来,把这句话工整地抄在了笔记本上。“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少年手枕着头,躺在向日葵上,面向阳光,这个时候他的脸上一定是带着笑容的。”后来,他渐渐从困境中走了出来,不知不觉间,那个躺在向日葵上的微笑少年成了他的精神图腾。
有了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大学期间,当父母双双病倒时,高尚二话不说便坚强地接过了生活的重担,他拿出10000元积攒的生活费给母亲治病、8000元给父亲治病还债,并不间断地给爷爷和弟弟邮寄衣食补给品。他曾在采访中出示了一张聊天截图:他给父亲转去了仅剩的3000元生活费,当父亲问他开学用钱怎么办时,他没有丝毫抱怨,而是用轻松的口吻安慰父亲:“不碍事。”
“学习让我获得力量感”
繁重的兼职没有阻拦高尚学习的脚步,反而更激发了他的斗志。从第一节课开始,教室第一排总能见到他认真听课、记笔记的身影。老师对他印象深刻,“这个孩子肯用功”。4年来,他的专业课程中有35门获得满绩,在班级61名同学中排名第4,荣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团干部等多项荣誉,并被保送至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学专业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
学习之于高尚,不是被动的选择,而是主动掌握命运的方式。初中时,他在镇上的中学里担任班长,曾有顽皮的少年们不服他的管束,总和他对着干。他最初渴望通过增强体魄,用武力武装自己,后来却从生活细节中逐渐领悟到,“那些人不会因为你强壮就畏惧你,而成绩好却会获得别人的尊重。”于是,他开始期望通过学习获得一种力量,战胜心中的自卑和畏惧。
高尚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最疼爱他的姑奶奶意外扯进了一场经济纠纷中,由于缺乏法律知识保护合法权利,只能无奈举家搬迁来避祸,高尚童年温暖的港湾就此陷落。进入大学后,遇到修双学位的机会,他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法学,两年的周末“加班”学习时光,他从未缺席,最终以毕业论文95分的成绩结业,在155名同学中排名第1,实现了他对自己许下的“努力学习,保护家人”的诺言。
实习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高尚跨学科自学编程语言Python,后来又因为兴趣主动学习摄影,加入了吉林省青年摄影协会。学习,在高尚的人生中,一直充当着助力的角色。在无能为力的困境中,是学习带来令人安心的力量,在不断进步的正向反馈里,学习又带来切实的快感。
“学习让我获得力量感、成就感,生命变得更加丰盈。”高尚如是说。
“全力奔跑的感觉很棒”
或许是习惯了长久以来充实忙碌的生活,高尚坦言有些不适应闲适的状态。“闲下来的时候会觉得不自在,总想找一些事情做。”为数不多的闲暇时光,他兴致勃勃地用实习和学生工作填满,并且努力做到最好。
他在央视农业频道任文字新闻编辑,业务竞赛以满分的成绩在部门40人中排名第1。在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实习期间,参与制作消防日主题短视频《什么是119》,播放量达400万+,统筹制作人民警察节主题MV《替我诉说》,获全网推送。
他在学校担任“镜观吉大”记者团摄影采访部负责人,参与制作的推文总阅读量达13.6万+;先后参与学校官微记者团、电视台、《学声报》的采编工作;担任文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副书记,带领所在支部获评“两优一先”优秀党支部;担任班级宣传委员,牵头创办班级公众号“新伙相传”……他就像有浑身使不完的劲,只要还有一分力气,就不停地向前跑。
“也许我拿到的并不是一颗完美的种子,但当我使出十二分力时,结果总是给我惊喜,这让我体会到全力奔跑的酣畅!于是,我便能在持续的正向反馈中不断地向前奔跑!”高尚的声音不大,却充满力量。
“我也想为别人撑把伞”
受益于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高尚的家庭于2020年实现脱贫。过去他曾被许多人温暖过,抚养自己长大的爷爷,默默给自己垫付100元班费的班主任,支持自己申请“自强自立大学生”的辅导员,甚至是嘱咐他勤晒被子的英语老师,每一份帮助和感动,他都深深铭刻在心。
这份感动被高尚转化为了助人的强烈意愿。当他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时,便毫不犹豫地选择释放光和热。他曾动情地说自己的人生是被教育扶贫改变的,因而选择的假期社会实践项目,无一例外都和扶贫相关。
他走进我校“坚守脱贫攻坚,走进扶贫一线”实践团队,对学校定点扶贫的通榆县张嘉保“草原红牛”繁育团队进行采访和报道;趁假期深入河北省唐山市郭家屯镇开展扶贫调研活动,进行扶贫政策的讲解,先后两次获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
他花费大量时间,投身支教活动,曾前往湖南省邵阳市扶锡村小学进行为期3周的志愿支教,开阔山区学生们的视野;参加美丽中国梦想导师活动,陪伴甘肃省山区的1名留守儿童共同学习和进步;参加我校春雨留守儿童关爱联盟举办的“书小鸽”伴读活动,与吉林省通榆县乡镇中学的1名初中生交换信件、沟通交流;参加我校“云端筑梦师”第三期线上志愿支教活动,为山东省菏泽市1名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线上辅导。4年来,高尚累计志愿时长超570小时,荣获2020年长春市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在校园内,高尚也从不吝啬分享自己的所知所得。他多次参加大创经验分享会、保研经验分享会,前往商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进行摄影经验分享,并在期末复习期间主动向同学们分享备考资料,帮助大家解答疑惑。
从前,没伞的孩子,只能在雨中全力奔跑。今天,当他终于有能力照顾好自己时,又想起曾经淋过的雨,所以也想为别人撑起一把伞。爱和希望就这样悄悄传递下去。
“不知不觉4年过去了,如果有机会以学长的身份回到曾经的老乡会,你会怎么评价自己的大学生活呢?”记者问道。
“我会像那个学长一样,面带笑容,自信地说,我做到了理想中的自己!我的大学生活没有留下遗憾!”高尚认真地说,“对了,我还想告诉学弟学妹们,无论来自哪里,不要高估别人,也不要低估自己,做你想做的事情,永远不要胆怯和畏惧。”
(研究生记者 田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