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材实料固根基,启航新篇续华章
——记吉林大学2023年度自强自立大学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王亚婕

小档案
王亚婕,女,中共党员,山西长治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20级本科生,现已推免至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排名专业第一(1/103),综合绩点3.95,57门课程满绩点、30门95分以上。曾获国家奖学金(3次)、吉林大学自强自立大学生、“巾帼建功”——最美女大学生、国家奖学金励学标兵等国家级荣誉奖八项,各类荣誉共三十余项。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一项国家级重点领域支持项目,参与三项校级课题研究。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SCI一区论文2篇,发明专利一项(实质审查)。入选吉林大学首期“蒲公英计划”,受学校全额资助赴新加坡访学交流。此外参与海外培养项目三项。曾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会综合事务部负责人、162010班心理委员等多项学生干部职务,所在班级获评“吉林大学先进团支部”、院十佳班级(3次)等荣誉。参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公益活动、地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等,获评社会实践奖。
获奖感言
非常荣幸能够获得“自强自立大学生”荣誉称号,感谢母校四年的悉心栽培,感谢父母的一路陪伴,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感谢同窗的无私帮助。回眸凝望,人生的酸甜苦辣皆为今时今日逐梦扬帆的浪花朵朵,父母二十一年的陪伴、理解、关心、爱护,让我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那个历经风雨、想要到更大的世界看一看的小女孩,如今正时刻准备着,奔赴时代大考。这个荣誉,是肯定,是激励,更是一种鞭策。未来,我将始终坚信“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点亮青春理想,澎湃创新动力,大胆绘就青春激荡的篇章。
人生信条
不留遗憾。
生于太行,不畏浮云遮望眼,吉林大学用四年温润绵长的时光涵养她的强国之心、报国之志;志在山海,不顾风雨踏歌行,她将积极投身“面向2035的新材料强国战略”,牢记国之所需,吾之所向,啃“硬骨头”技术,破“卡脖子”难题,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奉献之我,用真材实料本领,为建设科技强国续写新华章。这是我校自强自立大学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20级本科生王亚婕的人生篇章,蕴含着青春之志与理想之光,照亮前行路上每一份蓬勃的希望。
穷且益坚,不顾风雨踏歌行
从巍巍太行到白山黑水,再到水木清华,是王亚婕十余年寒窗苦读的浓缩。她来自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奶奶的故乡——山西省平顺县,一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城。她目睹着一批又一批扶贫干部夙兴夜寐、呕心沥血,带领这个被贫瘠困顿数十年的小山城一步步实现脱贫。作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更应当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先锋,时刻铭记肩上责任,不忘挖井之恩。在中考时,王亚婕作为所在初中唯一一名学生升入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长治市第二中学。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材料专业,以614分成功升学至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立志以拳拳之心躬耕于科研,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年一辈的力量。
然而,命运不是总一帆风顺。从记事起,母亲便常年患病,养家的重担落在父亲一人的肩上。大二以来,她的课余时间几乎被在医院照顾母亲填满,所获奖助学金也几乎全部用于母亲的治疗。为减轻父母的负担,她从大一开始兼职赚取生活费用,申请成为经济关注对象来满足基本开支。但是父母从小给她的温暖和爱,让她成长成一个真诚、独立、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女孩。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二十岁遇上二十大”优秀学子发言人,她脚踏实地,行稳致远。
入学以来,王婕便一直以高标准严格要求着自己,她希望自己不仅只是满绩点,更要追求满分。还记得学院本科生的第一门专业课《材料科学基础》,王亚婕前前后后学习背诵了十遍,复习资料早已经
褶皱不堪,最后以98分的成绩拿下学院最高分。出成绩时,任课教师特意通过QQ给她发了一个大拇指的表情,这便是最好的肯定。南岭校区逸夫楼三楼是她经常去学习的地方,每每学习到晚上十一点,大爷早已熟悉了她的存在,还时常叮嘱她回寝室路上要小心。努力终有回响,她连续三年稳居专业第一(1/103),综合绩点3.95,大二学年的综合成绩高达98.06分,57门课程满绩点,30门90分以上、2门满分,17门专业最高分,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荣获吉林大学“巾帼建功”——最美女大学生、院十佳大学生标兵等国家级荣誉奖助八项、各级各类奖项共三十余项,累计奖助学金5万余元,在大三时便当选吉林大学仅10人的国家奖学金励学标兵。
研思不辍,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大一暑期进入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邱丰带头的吉林大学高性能合金及复合材料创新团队以来,她学习之余就泡在南岭校区东门附近的铸造实验室内,从最基础的混粉、制样、磨样开始,一步步在科研的道路上前行着。刚开始由于操作不熟练,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不知多少次被砂纸磨破。后来,她开始主动跟着师姐学习实验检测仪器的使用,第一次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自己磨制的样品组织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在老师和师姐的帮助下,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她作为第一主持人参与一项国家级新材料及其制造技术重点领域支持项目,为学院唯一一项、吉林大学在该类型仅八项之一的重点领域支持项目,以及三项校级课题。其间,她发表SCI一区论文2篇,总计影响因子高达11.80,一项发明专利正在实质审查阶段。教师及团队致力于突破纳米颗粒在金属熔体内“难加入、易团聚、不易分散”瓶颈难题,攻克微量纳米颗粒高效强化金属材料技术,为材料高性能化、长寿命和轻量化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
她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在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铸造工艺设计赛中,带队获得国家级三等奖,并通过铸造见习工程师资格认定。为拓宽自己的学科视野,她还参与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西门子杯”智能制造挑战赛等竞赛,收获颇丰。同时,受学院全额资助参与剑桥大学AI+materials工作坊,以黑磷光响应调控机制为课题,开展为期近一个月的研究,获得全A结业。此外,参与日本名古屋大学交流项目、吉大国际素养提升及全球胜任力打造课程等均顺利结业,聆听美国杜克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知名教授的精彩课程。
认真完成学业之余,学生工作也在潜移默化中涵养着王亚婕踏实严谨、求真务实的优秀品质。从小学起就担任班长的王亚婕,认为学生工作是大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连续三年的学生工作经历、七项学生干部职务,让她认识了可敬的学长学姐、可亲的学弟学妹,更是提升了综合素质,为大学生活添了一抹亮色。2020年11月,王亚婕通过学院学生会志愿者纳新面试,成为同级中最早一批加入团学的同学,也是该批次中后来唯一一名长期留任的同学。从综合事务部志愿者到工作人员,再到后来的部门负责人,她与这个部门的感情异常深厚。任职期间,她统筹院学生会全部文书性事务工作,牵头策划南岭校区首届“点点荧光青春正当时”荧光夜跑、“旗帜领航”系列活动心理篇、双十佳暨材料之星大型评审答辩会,带头推出优秀学子巡礼“高才生”特辑,带头拟定学院学生会章程等。
作为班级心理委员,她和其他三位班委一起,全力推进班级凝聚力建设,班级同学亲如一家。她举办主题心理研讨会30余次,班级慕课优秀率高达100%,带领班级获得吉林大学先进团支部、院十佳班级(3次)等荣誉。在吉林大学第二十八次学代会期间,她担任第十二代表团团长,统筹南岭分会场事宜,保障学代会顺利召开。作为学院公共服务助理,疫情期间统筹全院在校本科生动态长达90余天,开展全院范围内返乡重点线路需求汇总调查工作,为全院同学返乡保驾护航。同时,担任十二公寓临时团支部委员,协助开展各项防疫工作。作为寝室长,带头营造寝室和谐温馨的氛围,鼓励大家互相学习、交流讨论,所在寝室3人成功保研,1人推免至清华大学、1人推免至北京大学、1人推免至西安交通大学,学风浓郁。
全心全意,踏实奋进谱新篇
“人比山高,脚比路长”是王亚婕不变的信念,在2023年暑期,通过层层面试,王亚婕有幸入选吉林大学首期“蒲公英计划”,受学校全额资助赴新加坡访学交流。在为期一周的访学中,她与老师、同伴一起踏寻狮城,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魅力。正如访学团的名字,她也想像一株蒲公英一样,奋楫扬帆,乘风而行。在假期,她作为大学生志愿者组长,任职于当地文旅局;还参与山西省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辐射万余人,撰写3篇共计5万字调研报告;作为队长,带队赴长治二中进行宣讲活动,在全校脱颖而出,获评先进个人;她积极投身“善行100·聚爱云端”公益活动,被中国扶贫基金会授予证书;在长达一月有余的支教活动中,她志愿帮扶黑河罕达汽镇学校六年级的王同学,与家长了解该同学的特殊情况,开展数学科目辅导达40小时。此外,在建党百年系列庆祝活动中,走进家乡生产实践活动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在校期间,她是学弟学妹眼中温柔可亲的“亚婕姐”。她多次参加经验分享会,整理复习资料共计25万字全部无偿分享,多次跨年级、跨专业开展朋辈辅导工作。在大二期间,她协助汽车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老师开展XRD等精密仪器的教学视频录制,供学院本科生学习参考。
作为“材辩无双”辩论队核心成员,与团队夺得“新芒行动”华语高校汽车辩论赛亚军、“湛语杯”辩论赛季军等荣誉,策划筹办辩论赛30余场,带领本班级夺得2020年新生辩论赛亚军。在大一时,她便一举斩获学院“传承时代精神,争做爱国新人”主题演讲比赛第一名,主持学院多项大型活动。在吉林大学阳光体育系列活动第二十一届啦啦操公开赛中,她取得二等奖的成绩;在学院拔河比赛中,她与班级共同拿下季军。无数的文体活动中,都能看到她积极的身影。每一个点滴,都见证了王亚婕的成长与进步,更点亮了她美好的青春理想。
“不留遗憾”是王亚婕的人生信条,短短的四个字凝聚了成长的艰辛与前进的力量,映照出全力以赴的酣畅与义无反顾的拼搏。成长如海“汇流为大”,生逢其时,肩负重任,更应在新征程上立下“鸿鹄志”、练就“铁肩膀”,当好“接班人”。
真材实料固根基,启航新篇续华章——王亚婕将不忘来时初心,铭记肩上责任,踔厉奋发、对标国家卡脖子难题,赓续前行,谱写新时代材料华章。
(记者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