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藏“琦”尺,旭日“东”升
——记吉林大学2023年度自强自立大学生
能源与环境学院 张东琦

小档案
张东琦,男,中共党员,2000年10月12日出生,山东东营人,我校新能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252021班本科生,现已保送至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获奖感言
很荣幸获得这项荣誉,这对我来说有巨大的激励作用。人的一生一定面临着诸多的分岔路,这可以说是挫折,但很多时候其实无所谓好坏,人生往往正是因为经历的独特而精彩。回望自己的大学生活,生动而精彩,我很幸运此生与吉大相遇,并在人生最好的年纪于此结交朋友、学习知识、追寻梦想。在吉大的时光,是我一生中十分宝贵的财富,衷心感谢吉大对我的培养与教化,我将继续努力,不负母校期望,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人生信条
人生种种,有定数但无定律,一切事物不必过于执着,但求问心无愧,念头通达。此前种种,如过眼云烟,此后种种,如迷雾漫漫,人生如棋,落子无悔,但求珍惜当下!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正是他的人生写照。艰辛晦暗的日子里,他是栉风沐雨的行者;党和学校的关怀下,他是茁壮成长的新苗。他就是环境科学专业252021班本科生张东琦。朝乾夕惕,功不唐捐,靠着自己的双手,他将命运的重创变为“独特的经历”,凭着艰辛的努力,他书写了灿烂的人生篇章。
多少难甘,逢山开路傲霜枝
2000年,张东琦出生在山东省的一个普通农村,从小便有着出色的学习能力,优异的成绩让他成为家里的希望。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他8岁那年,这个本该在父母的陪伴下健康成长的小男孩,本该洋溢着笑容和小伙伴们一起肆意奔跑的少年,遇上了他人生中迄今为止最为致命的灾难。一场燃气泄漏导致巨大的火灾,使张东琦的面部以及手部严重烧伤。皮肤的缺失使他必须不断进行植皮手术,一次又一次登上手术台,使他全身几乎找不到完整的皮肤。他的父亲也因这次火灾受到了严重伤害。在那段时间里,他的家庭遭受重创。天价的医药费,在这样一个没有收入来源的农村家庭面前可以说是一场浩劫,张东琦的家庭也因此背负了巨额债务。这样的医院生活持续了一年半,带来的心理和经济压力可想而知。
然而,对于一个面部烧伤的孩子来说,最为灰暗的时刻才刚刚开始。在基本治疗完成并离开医院后,迎接他的不是回归正常生活的喜悦,而是需要他背负一生的容貌毁坏。当见到同龄孩子因为他一脸疤痕而远离他,当他听到身边同学以“怪物”称呼他,他知道平静快乐的时光一去不复返,那颗未经世事的心再也无法感受到一个普通孩子的快乐。
“对于我来说,感情是比任何东西都要宝贵的,但是面部的烧伤成为我与他人建立情感最大的障碍,那段日子里,朋友对我而言成为奢侈品,那段孤独的日子肯定是煎熬的,现在想起来都会觉得一阵心酸”。那段时间,可以说是张东琦最为灰暗的人生经历。可是在困难面前,有人轻言放弃蹉跎自误,却也有人勇敢面对驰而不息,张东琦就是后者。虽然他也曾一度十分痛苦,但在那黯淡无光的日子里,他学会的是以坚强筑基固本,心向光明、寻找光明。
长路当歌,他始终坚信,不管面容经历了怎样的改变,只要以真心与人交流,最终一定能收获真挚的友情,只要坚持努力奋斗,必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正是这样的强烈信念,让他的人生再次活了起来。毕淑敏有言:“走出绝境的秘诀是拼命抖掉身上的泥土,使之成为自己的台阶”。星霜荏苒,他走上了独属于自己的自强之路。事实证明,只有依靠不懈的奋斗,方有可能拨开云雾见青天。
真俭善勤,与人为善共处时
进入大学之后,他的容貌状况虽然久经治疗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依旧无法与常人相比。和每一次升学一样,离开熟悉的环境和朋友,去跟陌生的环境和人建立联系,总会是他最难走的一步,不过他能够积极乐观地生活,坦然面对这一切。事实证明,张东琦有能力处理好这一切,并在适应的基础上变得更加优秀。
或许是经历了苦楚,张东琦更加懂得善良的真谛。依靠自己真、俭、善、勤的美好品格,他奔忙于校内校外的种种志愿事业,为大家带来温暖。
在校内,他加入了学院团委志愿者工作部,作为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和行动者,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道,策划了多项志愿服务活动,享受着服务他人带来的快乐。他说:“我永远忘不了在大学期间参加的第一项志愿服务活动,那是一项旧纸箱回收活动,我们在长春的冰天雪地里收集来自全校同学的废旧纸箱,并把纸箱交给学校内的有关人员处理,当我们完成任务的时候,我们互相问候,欢声笑语,分享着帮助别人的喜悦,我也结交了在大学期间的第一帮社团伙伴”。同时,他还担任了学院的学业指导助理,为同年级或者低年级的同学提供学业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有需要的人。在校外,他全力利用寒暑假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炎炎夏日,陪老人聊天下棋;寒冬腊月,为山区孩子送去一件棉衣。
“我一直觉得善意不分大小,最重要的是想到就要尽力去做,这当然是一种人生价值的体现,不过更为重要的还是‘使他人幸福’这一充满善意的初衷”。时至今日,他仍初衷不改,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为同学服务,“病人之病,忧人之忧”,口碑载道。
无声胜有声的守护,也是一段真心换真心的过程。提起吉林大学,张东琦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在上大学之前,我非常担心自己的大学生活,因为烧伤带给了我太多的不确定性,家庭条件的限制也让我担心校园生活是否会十分圆满。但进入吉大以来,我发现我所担忧的,吉大都替我考虑到了,凭借吉林大学的助学金体系以及新能源与环境学院的帮助,我顺利完成了每学期的学业任务,同时通过学校与学院的各种活动,我结交了很多好朋友,这让我的大学生活非常快乐。同时,吉大这个优秀的平台教会了我很多东西,这对我来说是弥足珍贵的财富,无论是学校还是学院,以及学院的各位老师,都让我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真心感谢吉大,感谢新能源与环境学院”。
青云万里,寒透才得扑鼻香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令人瞩目的是,张东琦用自己的头脑和汗水,一路披荆斩棘,成为一个全方位优秀的大学生。
在学业方面,他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提前预习功课,圈出自己疑惑的知识点,课堂上认真听讲以解决自己的疑惑,课后及时复习,力求融会贯通。在日常学习中,我很担心会碰到寒冷的天气,因为我的双手经历过植皮手术,如果长时间暴露在低温下,皮肤会肿胀而导致双手不听使唤,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的学习任务可能都要拖好久才能开始进行,这意味着我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任务。面对这样的困难,他却越战越勇,在前三学年中得到了专业第一名的学业成绩和综合成绩。他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并获得李四光地学奖学金、小米助学金以及鲁地二水奖学金等社会奖助,同时多次获得校优秀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荣誉。学习的旅程固然漫长而艰辛,他却总能苦中作乐,在奋斗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一次又一次取得优秀成绩,并成功保研至北京大学直博深造。
在学生工作方面,由于烧伤,孙东琦在一开始的班干部竞选当中并不顺利,但他顶着压力,从班级生活委员做起,之后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目前担任班级班长,对于班级工作他稳扎稳打,积极为老师和同学们服务,在证明自己的同时,也建立起了一段段真挚的友谊。
在学科竞赛方面,他把参加竞赛当成知识与心灵的双重考验。每一次登上答辩的讲台,面对众多的老师和同学,我既有对于知识储备不够的焦虑,也有由于烧伤缘故直面陌生观众的不安。不过每当我完成答辩,这便是对我知识和人格的双重淬炼,一颗更加坚韧的心由此诞生,这对我来说归根结底是快乐的。这是张东琦对于学科竞赛的感受,他就是这样不断磨砺自己的知识和人格一路前进。截至目前,他参加了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吉林大学2023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及第八届吉林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众多竞赛,斩获了多项国家级、省级以及校级荣誉。
在科学研究方面,他为了自己的科研梦,早早就在老师的指导下进入了实验室,学习并且熟悉了本专业的相关研究方法,锻炼了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培养了求真务实和认真严谨的作风。大二下学期,在本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他与团队成员开展了一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启了独立进行科研探索的道路,在他与团队成员为期一年的不懈努力下,该项目获得优秀结题,而且作为项目的研究成果,他成功在SCI一区发表论文一篇。
这学期是张东琦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学期,也是他在吉林大学的最后一学期。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张东琦始终行走在追求更好的自我的路上。困难和挫折从来不是他前行路上的绊脚石,反而成为一级级阶梯,助力他攀登上更高的山峰。“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伴随着或大或小的困难前行,这些困难会因受体的不同而不同,但克服任何困难的方法却从来只有一个,那就是磨炼一颗强大的内心,世界的完美产生于我们对于不完美的包容,无惧风雨,勇敢前行,由此便是自强的人生。”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更将奋勇向前,笃行不怠,追风赶月,直向春山。
(记者 龙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