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十佳班级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风采 > 十佳班级 > 2021年度十佳班级 > 正文

哲学社会学院2018级1班
发布日期:2025-04-02

梦开始的地方

——记吉林大学2021年度十佳班级

哲学社会学院2018级1班

小档案

哲学社会学院2018级1班,由40名同学组成,其中中共党员(含预备)24人。班级平均绩点3.5,累计奖助学金达17余万元。班级中志愿服务总时长超10000小时。连年荣获校先进团支部等13项集体荣誉。班级同学参加32项学术工作坊,41人次前往国内外交流访学。累计20名同学保送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15所国内外知名学府继续深造。

班长寄语

四年前,来自五湖四海的各位同学齐聚长春,一同组建了2018级1班。还记得,军训时大家的声声呐喊,迎新晚会时的欢声笑语,期末复习时大家在走廊、图书馆和教室时的读书声和沙沙的动笔声,班级主题团日活动时的踊跃发言声,拍摄微电影时大家倾情表演时的快门声,专业课上做各种pre时的演讲声……这些声音虽然转瞬即逝,但却一同构成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大学四年的青春时光。

十佳班级这一荣誉,不仅仅是对整个2018级1班的在大学期间各种优秀表现的奖励,同时也是对班级里每一个人大学四年生活的最好的嘉奖。因为正是在班级内所有同学的努力下,才能够诞生一个更好的2018级1班。

转眼间,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迎来尾声,2018级1班的各位也将分散到全国各地,但我始终相信,只要大家仍然对曾经的这段青春岁月保留着最纯真的一份情谊,那么2018级1班将在大家的心中永存。

分别,总是令人难过,但是我坚信之所以分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遇,是为了下一次相遇时,大家能够带着更多各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相互分享,能够以更加优秀的姿态重新见面。希望大家能够不忘“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铭记曾经作为2018级1班学生的身份。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2021年12月15日,距离准备申报“十佳班级”已经过去了两周,2018级哲学1班的班长林之乐在班群内公布了获奖的喜讯,手机瞬间就被“刷屏”了,同学们在群内纷纷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幸福。那一刻,40颗心也靠得愈发紧密。

遨游学海展英姿

在学习委员潘雅兮眼中,班里的学习氛围一直很好。平时上课,大家会争相坐在前排,和老师频繁互动。课下班级也会组织各样的学习研讨小组,有时候是在图书馆的研讨室,同学们三五成群组成学习互助小组,针对数学、计算机等较难的科目,对学习困难的同学进行一对一帮扶;有时候是在学院主办的学术工作坊中,师生就《存在与时间》《判断力批判》等经典著作畅所欲言;还有时候,同学们会基于兴趣,自发组织线上学术研讨会,这种自发的会议,“没有老师参与,没有点评环节,只有真诚的相互探讨。”

大家公认“专业功底深厚”的左逢源同学,就曾多次组织这样的研讨会、学习班。他还记得在《孟子·告子篇》的讨论中,大家对孟子“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一句中“白”的涵义产生分歧,双方仅就这一个字热火朝天地争论了一个多小时。这样的场景在《会饮篇》《圆善论》等学习班上十分常见,对于左逢源来说,这才是哲学研究应有的状态,那股活学活用、为学术较真的兴奋感,远胜过了背教材、“卷”绩点的快乐。

“在左逢源的影响下,班级的科研氛围越来越浓厚了。”团支书朱碧莹由衷地说道。3年多以来,哲学1班的同学共撰写了750余篇、累计约400万字的课程论文,班级同学平均成绩达85分以上,在63门课程中实现了95%以上的通过率,累计获得奖助学金超17万元。全班有18人保送至包含清北在内的国内知名高校,有3人选择出国深造,拿到多所国际百强高校offer,创本专业近年来最好成绩。

利用假期等课余时间,1班41人次积极走出去参与交流访学,8人次参与“吉大学子全球胜任力提升计划—吉林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哲学学术培育项目”;班级近半数同学参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12所国内知名高校的哲学学科夏令营;在第十届中国法国哲学年会、“康德道德哲学与未来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会议中,也有1班同学的身影。

刘昕冉是此次评选中代表班级出战的答辩人,在整理评选材料时,他再次被同窗的优秀所折服。“大家再也不是老师教过最差的一届学生了,我们是最好的一届。”

盘活支部聚思想

在朱碧莹的带领下,团支部的活动一直办得有声有色。“如何将严肃的党团理论学习设计成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班委绞尽脑汁,创新性地将专业特色和党团教育联系起来,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特色进行深入理论研究。“要像学习专业课那样研究党团理论!”这样的想法在实践中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共产党宣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经典原著一点点被“啃”下来。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提上来了,对党团理论的理解也格外深刻,最终还产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100余篇。

2019年,正值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五四”主题团日活动备受关注。为了更好地纪念这个意义重大的日子,朱碧莹和林之乐颇费了一番心思。“得让同学们都参与进来才行!”为此,他们东奔西走初步了解了同学们心中理想的活动形式,在做好整体规划后,第一次将活动开展的自主权和责任落实给班委和班级每一位同学。同学们兴致高涨,举办了五四主题知识竞赛、集体观看了五四电影,还有同学利用五一假期自发前往各地博物馆、展览馆参观学习。这次举全班之力开展了很久的团日活动反响热烈,效果也出乎意料,令朱碧莹久久难以忘怀。

这样有趣有料的党团活动贯穿了同学们的大学生涯,班级累计组织党团理论集体学习和小组讨论近100次,开展“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等各类党团日活动50余次。

在这种全员学理论的浓厚氛围中,同学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目前支部已发展党员(含预备党员)24名,占班级总人数的60%,另有积极分子7人,班级近半数同学历任院团委副书记、院学生会执行主席等学生干部。支部也连续4年获评校先进团支部,提名校活力团支部。

青春共度情意长

“从前初识这世间,万般流连,看着天边似在眼前,也甘愿赴汤蹈火去走它一遍。”歌曲《起风了》高潮响起,主人公奋力向远方跑去,镜头戛然而止。

这一场景来自哲学1班的同学花费近一年时间自编自导的微电影——《白树》。影片将哲学人的求知理想和现实困境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那个意味深长的奔跑镜头正表达了全班同学义无反顾的哲学追求。《白树》在院团委举办的第八届微电影大赛中斩获优秀影片奖,获好评无数。

参与拍摄的刘昕冉对片中的一个镜头记忆犹新。那个镜头需要全班人配合,一起向远方掷出手里的纸飞机。当漫天的纸飞机载着期待从头顶飞过时,大家不由得相视一笑。那一刻,刘昕冉突然有些感动,“那是我的青春,和哲学1班的同学在一起。”他动情地说。

而在朱碧莹的记忆中,全体同学都对这部微电影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当听说有掷飞机的镜头需要全体同学协调时间时,没有一个人推托,大家齐心协力在课间10分钟内便高效完成了。

在采访中,林之乐则对另一个场景记忆犹新。那是大三下学期的一个下午,班级一位同学遭遇了突发事件,一直处于失联状态。接到紧急通知后,大家都毫不犹豫地从图书馆或寝室跑出来,顶着毒辣的太阳四处寻人,边跑边在群里同步信息。突然有人在群里说找到了,林之乐闻讯赶来时,眼前的一幕让他深深感动,十多名同学小心翼翼地跟在那位同学的身后,有走路的,有跑步的,有骑自行车的,原来大家怕同学被找到后产生过激情绪,都在不远处默默守护着。那一刻,大家的心里装的只有对同学最真挚的牵挂。

平时安安静静埋头学习,关键时刻从“不掉链子”,这是哲学1班的同学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只需一声呼召,大家便能立马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一起,维系他们的正是那浓浓的同窗情。

2022年元旦前夕,班里每位同学都收到了班长和团支书定制的新年礼物,考研人的礼物上写着“成功上岸”,就业人是“前程似锦”,盒子上还贴着班级专属logo。这是同学们第4年收到节日小惊喜,“大家说从这份礼物中感受了集体的温暖和力量,这也是我们准备礼物的初衷。”朱碧莹解释道。

青春共度情意长

4年的哲学学习,究竟给1班同学带来了什么?

常言道,哲学是一门“爱智求真”的学问。吉大哲学系有着深厚的学科底蕴和学术传承,自入学以来,高清海先生“为人治学,其道一也”的学术精神便深深感染着1班人。

面对这一问题,林之乐思考后说道:“哲学使我们倾向以反思的态度看待问题,对不同意见有更好的包容性。”

朱碧莹提道:“学习哲学使我们沉静且有力量。”

潘雅兮由衷道:“哲学的课堂上,能从同窗身上学到很多见解。”

左逢源认真地说:“做哲学研究还是得多看书和思考。”

扩大到全班,哲学带来的是科研能力的突破。班级共27人次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9个自主立项中,其中,4个项目被鉴定为国家级,2个项目被评为国家级优秀项目,共产出10余万字的结项成果集,另有论文拟见刊于CPCI国际学术会议。

哲学带来的是实践的热情。哲班同学累计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实习40余项,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有人前往井冈山等地学习红色精神,有人参与扶贫实践团,有人加入鼎新实习计划,也有人响应号召,参军入伍。

哲学带来的是深广的同情心。截至目前,哲班实现参与志愿服务百余人次,累计时长超10000小时。1人作为吉林大学唯一候选人,获得2021年吉林省“优秀大学生”(抗疫专项)荣誉,近20人次获得各级优秀志愿者表彰。多位同学作为志愿者代表,受到中国青年志愿者、中国文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哲学能带来什么?每个人似乎都有答案,又似乎都难以说清。

那些说不清的问题,就让时间来回答。4年前,这群懵懂的少年被热心的学长学姐从茫茫网络之海中“捞”进哲学1班,他们惊讶地看到一个广大的世界在眼前徐徐展开,生活从此丰富起来。在这片自由的海域,每个人都在尽情遨游,释放光彩。少年的青涩在不自觉间褪去,一群有思想、有活力的吉大青年正在成长起来!

这4年共处的时光被压缩进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答辩PPT中,刘昕冉翻动着一张张班级留存的照片,感慨颇多。他顿了顿,说:“我最喜欢军训时的合照,因为那是梦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