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敲出来的“开挂”集体
——记吉林大学2021年度十佳班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8级16班

小档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8级16班,由27名同学组成,其中中共党员6人。班级累计获得国家奖学金等各级各类奖学金111项,累计金额22.3万元;共获得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奖项与认证101项,其中47项为国家级及以上。班级共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23项;共25人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其中,15人为国家级项目。27人均获得保研资格,23人已获得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的拟录取资格,4人选择出国深造。
班长寄语
白山巍峨,黑水激荡。四年前,一个由27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汇聚成的温暖而强大的集体——2018级唐敖庆计算机班,从这里起航。
在这里,我们追求卓越,求学坚韧不拔。四年来的优异成绩见证了我们勇攀珠峰、直面挑战的恒心与毅力,彰显了我们对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吉大精神的传承。
在这里,我们求实创新,科研竞赛励志图强,获得百余项奖项,发表近10篇学术论文。累累硕果,源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开拓创新、立志报效祖国的初心,源于我们爱党爱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担当。
在这里,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在党课、党员活动的实践与理论的交融中,我们筑牢信仰之基、把握思想之舵,带着激情、带着责任与担当,一步一个脚印,奋力前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回溯过往,我们不会沾沾自喜,停下求知的脚步。前路艰难,我们更不会望而却步。愿我们不改初心,肩负使命,追逐梦想,把奋斗融进一行行代码,努力在未来的人生征程中谱写人生最动听的乐章。
一个代码或许无足轻重,一串代码却能触发无限精彩。但要想程序“开挂”,每一个代码都得扎实,否则开挂变成“bug”,“bug”带来崩盘。我们很容易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8级16班的学生们联想成“代码”,一是他们的专业使然,二是班级成员都扎实、稳重,“串”在一起就像打开了“副本”,一路升级打怪,开创了属于他们的“开挂”时代。
27个性格迥异的他们相遇在19年春天,并被赋予了一个响亮的名字“2018级唐敖庆计算机班(唐计)”。为了回应“钱学森之问”,他们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带着勇攀珠峰的信心,刻苦钻研,砥砺前行。
萍聚踏风雨
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院2018级16班从组建开始就是优中选优。经历了高考、入学选拔考试、大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共三次选拔,最终27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于大一下学期组建成16班。优秀的人总会相互吸引,也终会在茫茫人海相遇,27个“代码”串起来的神奇效应在未来的三年中不断“加载”。“大家都很朴素,也都很乐观,非常好相处,完全没有隔阂”,这是班长卢金达对班级同学的最初印象,优秀遇见优秀,惺惺相惜也成了16班心底的默契。
在“珠峰计划”(基础学科拔尖计划)培养下的16班,课程设置有所创新、难度有所增加、培养要求也相应有所提高。在被问及对课程的看法时,少的是吐槽,多有的是感激。他们感谢学校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开拓视野和磨炼能力的机会,“精致”是他们对课程的统一评价。《知识融合》《分布式软件开发》《微机系统》等课程融入“翻转课堂”“实践课堂”等创新形式,寓教于乐,即使到现在,大多数同学仍是津津乐道。
16班有着较为“前卫”的培养机制,班级里的任课老师会带领他们提前接触科研,并鼓励他们多多参加科研项目,虽然修的是本科阶段的课程,但是这种类研究生式的培养模式激发了他们科研创新的无限潜能。正如27个性格迥异的个体一般,班级成员在学术上也都有各自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有人对自然语言处理感兴趣,有人则在生物信息领域更拿手,像他们自己谈到的那样,16班更像是个“六边形战士”,关于人工智能专业的各个前沿领域,总会有16班的一两个人能够站得住脚。
除了专业课程上的收获外,同学们在思想政治课程上也感受颇丰。陪伴16班四年的思想政治导师柳军是他们前进路上的指明灯,在“钱学森之问”的引导下,他们在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中不断提升“爱国强校”的信念;在参观校史馆、东北沦陷史陈列馆、长春市规划展览馆等实践活动中,将这种信念落地生根。在实践与理论的交融中,16班筑牢信仰之基、把握思想之舵,带着激情、责任与担当,一步一个脚印,奋力前进,力争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属于他们的青春力量。
萍水相逢的故事,刚刚开幕,就注定不凡。16班的孩子们经历层层选拔,从风雨中走来,在风暴中磨砺,吹响“六边形战士”的号角,在风雨后的彩虹下闪闪发光。
少年当拿云
16班在优秀中相遇,也一直让优秀变成了习惯。“正能量、积极向上”是班长卢金达对16班学风的评价。虽然学霸云集,但他们从未觉得班级是在无意义地“内卷”,相反大家都在积极地“自卷”,各自在擅长的研究方向上努力,甚至把“较劲”摆在明面上,并看作是班级“向上而生的动力”。
一腔热血恕澎湃,少年心事当拿云!多位任课老师表扬16班“理论基础扎实”,成绩也是他们稳扎稳打的最好写照,彰显了他们对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吉大精神的传承,见证了班级同学勇攀珠峰、直面挑战的恒心与毅力。
四年来,班级平均绩点达3.69,62门主干课程中,人均满绩点科目达45门;共111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及各级各类奖学金,班级累积获得奖学金22.3万元;共有27人次获得校优秀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等多项荣誉称号。
除此之外,班级同学还积极将自身所学应用到学术竞赛中,取得累累硕果。班级累计获得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奖项与认证101项,其中47项为国家(国际)级;班级共17人在国际数学建模竞赛MCM/ICM获奖,获得程序设计竞赛奖项22项,部分奖项为吉林大学首次取得。创新性的培养模式,也让更多的人能够提前投身科研实践,共23人次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5人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其中15人获批国家级项目;4名同学受国内外知名国际会议邀请做学术报告,其中1人获得最佳报告奖。
在被问及“为什么选择计算机相关专业”时,16班同学意气风发,“这个专业具有应用价值,希望能够利用我们所学为国家、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响亮的回答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将这份执着的信念牢记心中,他们在科研与竞赛实践中拥有了最坚定的底气,取得的成绩最终也兑现了他们的壮阔宣言。
少年自有凌云壮志,不负黄河万古流。16班正是这群少年施展抱负的舞台,这里包容多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每个人各自在擅长的领域发光,这光亮汇聚起来便是光芒万丈。
何处还相逢
萍聚踏风雨,何处还相逢?几个月后,16班的同学们就将各奔东西,带着大学四年的收获,带着在16班积攒的光亮,继续在计算机领域发光发热。19年夏天的苏州,20年夏天的阿尔伯塔,21年夏天的远方,一艘以16班为舵手的轮渡正在劈波斩浪,驶向未来,探索另一片蓝海……
19年的夏天,从相识到相知。班级27个成员一同前往苏州参加中国计算机大会。三天的共处,他们碰撞思想、磨合感情、彼此成长。计算级大会上“大佬”们的学术报告给了他们开拓视野的机会,在深入了解计算机领域的最新成果后,他们更加坚定了探索学习的信念,并约定好一起去远方看看。
20年的夏天,缺憾但不遗憾。一年前“去远方”的承诺成真了!16班获得了去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交流学习的机会!他们迫不及待地想飞去大洋彼岸了解国际上的最新研究成果。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这一切都幻灭了,“加拿大”也成了16班的缺憾。但班级里所有人似乎都没有感到遗憾,“这是学校和学院积极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用成绩一起争取的,我们已经做到最好了!”16班一同经历,一同成长,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认可“不完美”,接纳缺憾才会不留遗憾。
21年的夏天,是远方也是未来。带着苏州的“相惜”、加拿大的“缺憾”,为回应“钱学森之问”,16班的成员们已经做到了自己的最好,将回忆封存,开启新一程:班级27名同学全部获得保研资格,23位同学被保送至北京大学、中科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4位同学放弃保研,选择出国深造。
何处再相逢?计算机学科的顶峰再见!正如班长所言,“全员继续攻读研究生,那就不算分开”。虽各奔东西,但还有大量的机会一同切磋,彼此还是会加油打气,传承16班的精气神儿,再给计算机学科一个“向上而生的动力”。
“我们的大学生活没有支离破碎,总的来说很美满!”27个班级成员共同经历缺憾,又共同见证喜悦,用一串串代码“编程”了属于他们的“开挂”人生。“求实创新,励志图强”是他们对自己的寄语,这群孩子在学校的精心呵护下长大,也将继续带着吉大气质走向未来!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