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走来,明日璀璨
——记吉林大学2021年度自强自立大学生
软件学院 王超玉

小档案
王超玉,女,汉族,中共党员,四川宜宾人。吉林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2018级本科生。现已保送至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深造。
获奖感言
获此殊荣,倍感荣幸。感谢吉大和学院的栽培,感谢求学路上的良师益友,感谢家人的坚定支持。千言万语道不尽,唯有感恩挂心头。
成绩再辉煌,也会被遗忘;奋斗再艰难,却愈发明亮。未来,我将铭记“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继续脚踏实地,砥砺前行,在新的远方奏响更强的吉大声音。
人生信条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章》
她生于四川宜宾的一个县城,不同寒冷干燥的东北,她的家乡气候潮湿温润,连年阴雨连绵。每每在心里浮现出关于“家”的意象,她总是能透过2961公里的路途,穿过平原和高山,看到那间低矮的瓦片房,房里是父亲常年湿着的半张床。
疾病和困厄在她目前为止的人生里似乎从未离开过这个家庭,但是生活总是悲欣交集,苦难天定,欣喜由人。她总是憋着一股劲儿,再努力一点,再多学一会,用自立、自强和自信一路考上了吉林大学。未来,她将赴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深造,她相信,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会永远朝前看、往上走。
她说:“纵使生于微末,我将永不低头”。未来,她要用小小的身体“顶”起这个家。
她是软件学院2018级学生王超玉,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位川妹子的故事。
来处:苦难中野蛮生长
“苦难不值得歌颂,也不值得追求,经历苦难并不是我愿意的,但既然经历了,我就不会轻易低头。”这是吉林大学自立自强大学生王超玉对于“苦难”二字的理解。
超玉从小就伴随着贫穷和困厄生长,父母加上大姐二姐,全家5口人依靠回收废品艰难维持生计。早年间,超玉的家庭虽然并不富裕,但是父母彼此相爱,靠着一双手辛勤工作,即使身体劳累,但始终温饱不愁。
这个原本小康的家庭因为一场病痛的来临而发生改变。二姐8岁那年确诊了败血症。此后,这个家庭开启了漫长的求医之路。家里花光了为数不多的全部积蓄,并且欠下了9万余元的债款,遗憾的是,二姐最终依然永远离开了他们。大姐比超玉大17岁,患有先天性的智力残疾,申请了社会公益岗位,现在是一名环卫工人。虽然结婚成家,但生活自理已是不易,难以照顾家里。在父母租住的收旧物的院子里,父亲为了看废品,在院子里搭了一间瓦房,这间瓦片房是超玉从小到大想到“家”,脑海里就出现的意象。川西小城宜宾常年阴雨,雨水从瓦房缝隙里流进来,父亲的那张床常年湿着一半。
父母都已年逾六十,身体状况并不好,超玉说,要用自己并不宽厚的肩膀撑起这个家,为此,她一刻不停地努力着,再多读几本书、再晚一点睡觉、再多做些兼职……大学四年,超玉就是在这样马不停蹄的努力中逐渐成长。
路途:捧书卷惊险一跃
尽管负债累累,但是父母依然把小超玉保护得很好,父母从小教她的都是最朴素、最正向的生活道理。他们告诉她:人要靠双手改变命运,生于微末的我们,只有依靠努力读书,才可以走出囹圄,真正改变命运。
超玉的求学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小学的时候,她甚至动过辍学的念头。由于父母的工作,班级里所有的同学都不愿意跟她玩。在学校里,她没有朋友,她永远是最瘦小,最不起眼的那一个。由于儿时脆弱敏感的自尊心,超玉一度想过辍学,有一天她到了该上学的时间却迟迟没有动身,对母亲说自己不想念书了,“以后就跟你们一起收旧物”母亲没有说话,拿起竹竿狠狠打在她身上,赶她去上学。
每当想起这段回忆,超玉总觉得这是自己生命里的惊险一跃,如果没有母亲决绝地抽打,她现在或许跟县城里的姑娘们一样早早结婚生子,重复父辈的生活。
“小时候每次放学,看着校门口的家长,我很盼望我爸妈能来接我,但我很明白,没有人会来接我,我的父母依靠时间和力气赚钱,他们能够供我上学已经很不容易。”每天放学,超玉都是自己一个人走回家,乖乖坐在门口写作业,困了就坐着眯一会儿,等父母晚上回来给她开门。
初二时有段时间她因为贪玩成绩下降,那天晚上回到家,她透过门缝看到母亲为她准备饭菜的忙碌背影,那个背影一直刻在她的心里,从那之后,她仿佛一夜之间长大,更加勤奋地学习,每天晚上都熬夜学习到十二点半,直到考到年级第一,考上县里最好的高中、最好的班级。
2020年疫情期间,超玉依然凭借超强的自制力坚持学习,她每天认真听讲,利用空闲时间查缺补漏,把以往的薄弱项变成强项。令她感到惊喜的是,本来成绩处于中上游的她竟然依靠疫情期间一刻不停地努力学习实现了“弯道超越”,开学后,她的成绩更上了一个台阶。此外,她晚上做线上家教,一有空闲就帮父母干活,生活被安排地满满当当。母亲曾给正在干活的超玉拍过一个视频,在画面里,她正拖着一堆高她一大截的旧铁门框往院子里走,小小的人儿,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看到母亲的镜头,她没有丝毫羞赧,而是报以发自内心的舒展笑容。
2019年,超玉凭借自己的勤奋获得了国家奖学金,扣除日常开销,她把这些钱全部用来贴补家用。奖学金,以及她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靠日复一日的努力换来的:大学四年,她宵衣旰食,每天在宿舍、图书馆、教室三点一线学习,只想着再努力一点,更优秀一点。每天六点起床,早早到教室自习,在许多人踩着八点的铃声跑入教室时,她已经学习了一个多小时了。2018年压线考入吉大时,一开始超玉感觉自己与同学们存在较大差距,她选择了默默努力,迎头赶上。四年下来,最终她的总成绩在全年级384名同学里排名第3,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并先后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吉林银行王湘浩励学金、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奖学金等二十余项奖助学金及荣誉称号。
远方:“吉”人自有天相
一双雪地靴,一件羽绒服能带给一个人什么?毫无疑问,能让人暖和。王超玉在来到吉大的第一年,这样温暖的馈赠就一直伴随至今,也支撑她一路苦读,抵达更好的远方。
刚来到东北,超玉的第一双雪地靴、第一件羽绒服,都是“吉大妈妈”温暖馈赠的。凛冬将至,吉大给家庭困难的同学发放了助学金,虽然不多,但是来自南方的超玉拿着这笔钱给自己买了人生中第一双雪地靴。后来学校还给每人发了一件波司登羽绒服,采访当天,超玉就穿着这件羽绒服,黑色的简单款,但是看起来蓬松暖和,就跟母校一样温暖朴实。超玉说这是自己最喜欢的一件衣服,已经穿了四年,以后还会继续穿下去,即使有一天它坏了、烂了,她依然会把它好好收藏起来,这是一件非常、非常珍贵的礼物。
超玉曾暗自感慨,自己来到吉大遇到了太多温暖的人事,她觉得自己是何等幸运,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善良真诚,用她的话来说,这就是“吉”人自有天相。在成长的道路上,超玉最想感谢的除了父母之外,就是来自吉大的三个人。第一个是辅导员,在入学第一天就对她说:“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告诉我,学校不会让学生因为没钱而读不起书。”这位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上也给予她极大的帮助,对她抱以信任,让她担任团支书,并负责整个年级的组织工作;第二个人是她的一位舍友,目前也已经成功直博到吉大清华联培项目,这个来自吉林通化的姑娘努力上进,刻苦勤奋,她们之间彼此欣赏,互为榜样,每天一起跑步,做瑜伽,坚持早起早睡。大学四年里,她们最常做的事就是一起“泡图书馆”。第三个是带她走上科研之路的老乡学长,他知无不言,热情真诚。在学长的信任和推介下,超玉加入周丰丰教授的HealthInformatics实验室,顶着繁重的学习、科研及学生工作压力,利用好碎片时间,最终以第三作者的身份发表一篇CSSCI论文,影响因子达5.89。
同时,超玉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参与设计并完成了3款软件,并均已取得软件著作权。她不仅热爱科研,也积极参加竞赛,在吉林大学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校一等奖,参与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吉林省二等奖,参与蓝桥杯大赛,获得C/C++程序设计大学A组吉林赛区二等奖等。每一张奖状,每一个奖杯,都是宵衣旰食,日夜拼搏的见证。经过四年的努力,超玉目前已经被保送到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攻读研究生。
除了学习、竞赛之外,超玉也在不断锻炼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工作方面表现卓越。她担任班级团支书,因表现出色成为年级总负责人,协调各班团支书的工作,最终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她担任学生会信息部副部长,参与组织青云杯等学生活动,切实提高同学们的编程能力。她的积极进取给同学们带来力量,大三学年的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一半均是她所在班级的同学,远超其他9个班。她热心助人,担任学业强化助理,对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知识从不私藏。这份踏实负责,让她获得校优秀团干部,连续三年获得校优秀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她将吉大给以的温暖回馈给社会,积极参与志愿公益活动。她前往长春市星言童语特殊教育学校,尽自己的力量为自闭症儿童改善寝室环境;参与“2020年吉林大学‘善行一百’温暖行动志愿活动”,为山区儿童募捐善款,累计志愿时长达200小时。
祝愿:迎骄阳光影璀璨
“别看超玉长得小,但是很有力量”,这是周围同学们对王超玉的评价。她从故乡的潮湿中走来,从2961公里外的山川走来,一用一股永不服输的志气,收获一次次第一名,一张张奖状,一颗完整而充满善意的内心。她的身躯很瘦小,但是正如校歌所唱的那样,“人比山高,脚比路长”,厚重朴实一向是吉大人的性格特质,一步一步走来,路上未必都是坦途,但我们始终相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走,只要永远昂扬向上,终究会克服命运般的苦难。过往暗沉不可追,来日迎光辉璀璨,努力、踏实是超玉最珍贵的品质。
苦难从来不是施到地里的养料,而是每年春天轧到麦苗身上的石碾子,它们沉重、粗粝,似命运的车轮无情滚过,当它到来时,麦苗被压弯了腰,被压得缩回土里。它们有的就此在黑暗中独自溃败腐烂,有的艰难地冒出头来,重新舒展筋骨,用更强健、丰沛的身体重新面对生命里的阳光、风雪、霜冻与炙烤。
(研究生记者 于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