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介绍
工作导航
下载专区
支部建设
中文> ENGLISH>
首页  -  工作导航  -  发展指导  -  学生典型选树  -  正文
学生典型选树

[十佳事迹]为梦想心照不“宣”精彩自当不言而“谕”

发布日期:2015-09-28 点击:

个人档案

       宋宣谕,女,中共党员。1993年10月23日出生,黑龙江鸡西人,吉林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学生。

 

获奖感言

       真的非常荣幸,能够获得吉林大学在校生的最高荣誉。可以说,这既是对我四年来所有努力的一个莫大肯定,也是对我未来人生的鼓励与鞭策。这一路走来,我的生命中都充满着感恩与感谢。落实思树,饮水思源。感谢吉大,我最爱的母校,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宝贵的平台,让我能够不断成长,内外兼修。感谢我的老师,您的培养与教导,将会是伴随我一生的最宝贵财富。感恩陪伴我走过这四年的每一个人,我的亲人,我的朋友,你们的鼓励与支持,永远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一朝吉大人,永生恩难忘。面向未来,我会依旧铭记与践行着文院学子那传承不息的精神内涵,在成长的路上——不忘初心 ,扬帆远航!

 

人生信条

       坚持以致远,功力不唐捐。

 

       当人生沿着信念衍生出的掌纹一步步向前,她用勤奋丈量成功与彼岸的距离;当成长向着希望演化出的纵深一寸寸发展,她将努力看做远行不变的行囊。只因梦想是她心底不会遗忘的约定,她便以执着的拼搏向青春宣言,用不懈的奋斗将命运赞谕。来自文学院的宋宣谕,用坚持和汗水谱写出了属于自己的岁月如歌。

天道酬勤,书山有路勇攀登

 

       生命,践行永不止息的奋斗;求知,踏着不断前行的步伐。一路向前,没有背离,没有放弃,也许便会达到他人不及的高度。步入大学,尽管不再有升学的压力,但对学习,宋宣谕却没有丝毫的松懈。因为她深知,即便学习不再是生活的全部重心,但其重要性确是有增无减。“我也常常思考学习与实践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我认为在本科阶段,学习似乎更为重要,或者说这二者并不矛盾。学习是输入,实践是产出,我们只有在输入了一定的基础理论后,才能更好地实践。当然适当的实践也十分必要,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夯实学过的知识,获得更多的经验。”

       每一份努力都会有回报,因为奋斗的光彩历久弥新;每一份付出都会有收获,因为拼搏的力量经久不息。在过去的三年里,她连续6个学期专业排名均为第1,在全部33门专业课中,29门均为最高分。六个学期加权平分高达93,是2011级文学院所有专业中的最高分。面对这些成绩的取得,她并没有骄傲自满抑或止步不前。她认为,学习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反思与坚持。“大学培养我们的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做事态度。我们会带着这种在学习中磨练出的品质去走向社会。”正是靠着这份执着与拼搏,她努力向着成功的彼岸前行。三年来,她共计获得21项荣誉。第一年就摘得国家奖学金,连续两年获得校一等奖学金,连续三年被评为校优秀学生。东风日产奖学金、东荣奖学金等也都被她收入囊中。此外,她还曾获评2011——2013年度校“十佳女大学生”、2015届优秀毕业生等。

       谈及怎样能保持如此高的学习热情,她表示,学习中明确的目标与积极的态度最为重要,其次还要有严谨的计划。要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能玩物丧志。当勤奋成为一种性格,对知识的探索也已变成她的一种习惯。她总是十分认真地学习每一堂课的知识,她认为讲台上每一位老师都必定有渊博的学识,都一定会传递予她丰富的知识,带给她收获,让她不断提升自己。而面对不太理解问题,她都会利用当堂课的课间,思考并解决掉它。不论是自己思考,和同学探讨,亦或是询问老师,她都会尽力夯实自己这节课所学到的东西。有时候觉得自己的思维深度不够,她便会去与老师探讨,多阅读几本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存。

       如今,她甘愿放弃外保的选择,继续在母校这片沃土上学习深造。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她感到快乐而满足。

锲而不舍,潜心科研筑梦想

 

       以科学的态度论证,以勤勉的实践钻研。科研,是知识的反馈与提升,更是一种自我肯定的鼓励。抑制不住的渴望、滴水穿石的积累、举重若轻的洞见以及剥茧抽丝的论证,宋宣谕一直在科研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学习,培养的是我们的理解能力,就是接纳能力。但是科研,培养的是创新能力。科研需要有一定的想法,一定的创新思维,要比学习更上一个高度,对能力的要求也会更高一些。科研对学习也十分有帮助,它可以扩展我们思维的广度,激发我们更深入的思考知识中的本质与细节。”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她作为第一负责人完成的国家级创新项目,是新闻与传播学院唯一的优秀项目。在撰写的24篇学术论文里,7篇已被CSSCI来源期刊、省核心期刊、国家优秀期刊等收录发表。其中,6篇为独立作者。《犹向王冠问明珠——吉林大学陈秉公教授访谈录》,被刊载在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思想理论教育》中;《浅析新新媒介的新闻传播效益——以微信为例》,刊登在《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中;《论微信的兴起对传统媒介产品营销的影响》,也被成功收录在全国优秀期刊、省核心期刊《北方文学》内。

        她作为独立作者,发表在核心期刊《新闻传播》上的论文:《浅析融合新闻外延下的全媒介联动新闻中心——以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坦帕新闻中心为雏形》,也正是基于她完成的第一个国家级项目,同时,该项目也是让她最为印象深刻的项目。在完成的过程中,她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在她看来,不论是选题的确立、资料的查询、想法的论证、还是论据的筛选,亦或是逐字逐句的日臻完善,每一个环节都不得马虎。有时为了一段词句的删减,她要反复斟酌;有时为了一个观点的论述,她要与老师反复讨论。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她便会及时向老师请教,认真研究学习老师推荐给她的文献资料。正是基于严谨的态度和不懈的努力,完成这一项目后,她已对科研有了一个大概的把握和理解,也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也许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但是从中获得的收获与成长,却让她更加坚定了全身心的投入于学术研究的决心。

       针对未来的学术研究,她早有规划:“我会反思以前出现过的错误,然后总结经验和方法,来进一步的学习,尽可能地去多吸纳一些知识,拓展深度和广度。努力找到自己适合的研究领域,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的模式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为止,我主要从事的是媒介融合和融合新闻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在这方面继续做深入的探索,也会发掘新闻传播领域一些其他我感兴趣的方向。”

       总有一种期待,让理想闪烁光芒;总有一种动力,让生命迸发精彩。科研不息,奋斗不止,相信宋宣谕会继续在科研的路上载梦前行。

躬行实践,投身社会求真知

 

       想让梦想植根于土壤,必定不能缺少勤奋的浇灌;想让希望结出累累果实,必定需要坚持不懈的点滴滋养。成长离不开实践,因为真理只有在实践的检验下才会逐步浮现。除了努力学习课业知识,深入进行学术研究,宋宣谕还积极投身于实践,广泛地参与校内外各项志愿活动。

      “我觉得志愿活动的意义在于,它对大学生的素质、涵养和综合能力,能够有一个整体的提升。对我自己来说,我特别享受于做志愿的这个过程。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人,会让自己也乐在其中,并且会不断发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社会与身边人的温暖。今后我还会继续参加各种形式的志愿活动,无论是社会招募还是校园征集,我都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2年1月,她参加了参加黑龙江省第四期“幸福公寓---幸福传递”社会实践活动。2013年,她被选为第九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志愿者。在展会服务期间,她始终秉持着一份认真谨慎的态度工作,被评为“优秀志愿者”。利用假期时间,她也参加了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2013年2月份志愿参加了黑龙江省鸡西市“情系孤儿院,喜迎幸福节”社会实践活动。此外,她还作为吉林大学国际处志愿者,协助组织国家汉办汉语志愿者考试,带领外国留学生赴沈阳参加“健康零距离”等活动。并且,她还广泛地进行了各种社会调研:2013年7月,针对黑龙江省鸡西市新闻传媒集团进行了“地方媒体融合新闻发展现状”的实地调研,做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并得到了地方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总局的认可。2014年6月1日——6月15日,她针对“全媒体时代如何提升校园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度”这一课题,做了详实的校园媒体调查研究,选取了吉林大学报等最具典型的校园媒介(包含传统媒体、新媒体及新新媒介平台等)进行了校园实地调研,作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通过课件演讲汇报,得到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老师的认可。

       璀璨的回忆伴着灿烂的遐想,瞬间便会划破时间的星空,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不仅需要仰望星空,更要做到脚踏实地。纵然,时间的流沙足以掩盖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一切,却无法抹去我们曾为之努力和奋斗过的痕迹。回忆起几次短暂却充实的志愿经历,她感到受益匪浅。从最初的新鲜与陌生到现在的真心热爱,她已与志愿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每个假期,她都会抽空去省孤儿院看望自己曾经帮助过的那些孩子,为他们带去一些精心挑选的小礼物,帮助他们温习功课,并且发动身边的朋友一起献出自己的爱心。因为传承,才是志愿活动的真正意义。

       东博会的志愿经历,让她最为难忘。在这里,她看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在东博会期间,她每天都要起得很早,一天的工作下来,有时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但她依然干劲十足,享受着帮助他人的满足与快乐。她还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撰写了许多新闻稿件,为东博会的传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人与人接壤,会发出两面辰光。当我们奉献出自己的微光,便会发现,前路早已被他人照亮。而她——始终在志愿服务的路上。

笔耕不辍,校园精彩亲记录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挖掘事实的本质与真相,关注报道事件的最新动态,这是记者的神圣使命,也是记者对社会应尽的责任。而作为一名学生记者,更是要奔波于校园讯息的第一线,为同学和老师们传递最新、最真实的消息,为学校的宣传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利用平常的课余时间,宋宣谕依据自己的爱好参与了许多社团活动,然而校报,却是她最为钟爱的组织。她担任校报新闻部部长,负责吉大六个校区新闻稿件工作。发表稿件40余篇、24篇大型通讯类文章,其中2篇刊载于《感动》文集。在理学部创建60周年等活动之际,她还曾专访过物理张泽、江雷院士,化学赵东元、衣宝廉、段雪院士,哲学社会学院孙正聿资深教授。她独立撰写的通讯获得吉林省高校新闻报道二等奖,连续2年评为《吉林大学报》优秀学生记者。

       也许最初的选择会受到专业的影响,但她最终却是真正热爱上了“学生记者”这个身份。“刚开始做学生记者,接触校园新闻采访的时候,真的很辛苦,由于自己对相关的采访知识还不是很了解,专业知识和素养也不成熟,是校报的老师与师哥师姐一直耐心地指导我、帮助我,让我对稿件的撰写越来越熟练,也越发喜欢这项工作。”有时,为了一篇稿件的精益求精,她要提前联系采访对象,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做出充分的准备;有时,为了报道的及时准确,她要提前赶到新闻现场,寒来暑往,风雨不误;但她却从不后悔最初的选择,且发自内心的热爱它。“感觉自己做学生记者最大的收获有两个。第一个就是让我可以接触到很多优秀的资深教授与同学,学习他们优秀的品质和思想,会给我带来很大的触发,影响着我的精神与生活态度。记得采访孙正聿教授的时候,孙老师关于科研和培养创新人才的观点都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让我明白了怎样才能去做好科研,需要具备哪些要素,需要怎样培养。另一个收获,就是让我更好地理解新闻,做好新闻,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为了将新闻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她还利用假期时间在新华社实习,在新闻发布会上代表新华社提问,独立发表了题为《吉林省将实施“六个一批”项目促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闻报道。在吉林省长春市《吉林日报》——《房地产报》实习期间,她提前做了相关地产方面知识的学习,在采写工作上负责验房、二手房评估两个版面的新闻报道,撰写的稿子得到了编辑的认可,获得了吉林日报集团房地产报社——“优秀实习记者”的荣誉称号。

       一点一滴汇大海、一草一木成森林、一沙一砾聚大漠、一步一行至千里。在研究生阶段,她还会作为一名学生记者为老师和同学们服务,转播校园最新消息,记录生活精彩瞬间,用铅字将瞬间定格为永恒,相信她会在自己喜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坚持以致远,功力不唐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未来的日子里,宋宣谕会继续践行着那份执着梦想的风雨兼程,秉持着那种临高志远的人生写意,坚守着那份昂扬拼搏的不懈信念,追寻着那种独一无二的别样精彩,为自己的人生谱写出绚烂的篇章,在母校这片严谨求实的沃土之上不断成长和蜕变,不忘初心,扬帆远航!

返回